當電影頻道M榜的聚光燈穿透奧體中心的夜空,當長江文化藝術季的終章在峽江濤聲中奏響,10月30日的宜昌,正迎來一場特殊的“光影之約”。在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的特殊節點,這場以“唯見長江,光影綻放”為主題的盛會,不僅是中國電影人的年度聚首,更是宜昌用“電影+大數據+文旅”的創新筆法,書寫“世界級城市”建設的生動答卷。
以文脈為根,憑峽江底蘊托舉長江光影。長江在宜昌蜿蜒的232公里,早已將文化基因注入城市肌理。屈子行吟江畔留下《離騷》絕唱,昭君故里承載千年家國情懷,巴楚文化在此碰撞交融,“宜昌大撤退”的汽笛聲里藏著民族風骨——這座城,本就是天然的電影取景地與故事策源地。本土電影《桃花魚》在三峽秭歸取景,用宜昌方言講述長江大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故事;張藝謀的《山楂樹之戀》讓百里荒成了“愛情圣地”,藏著一代人的純真心事;賈樟柯的《三峽好人》借煤礦工人的尋親路,道盡三峽工程背后的時代變遷與宜昌人的堅韌——這些影像記憶,早已讓宜昌與電影藝術結下不解之緣,讓長江文化的根脈在銀幕上生生不息。
更難得的是,宜昌手握“三張世界級名片”:三峽大壩立起“截斷巫山云雨”的雄奇,是彰顯中國基建實力的“國家地標”;清江畫廊漾著“山如青螺、水似碧玉”的靈秀,是自帶濾鏡的“生態攝影棚”;屈原故里、昭君村的青磚黛瓦間,藏著取之不盡的歷史素材。當電影藝術需要扎根生活沃土,宜昌的山水、文化與工程,便是最鮮活的“創作源泉”,這正是宜昌能承載長江光影的底氣。
以創新為筆,用“電影+”模式激活宜昌文旅。此次活動以“勇擔電影強國使命 打造長江文化高地”為主旨,創新采用“電影+大數據+文旅”的融合模式,為宜昌文旅發展打開了新空間。10月28日至30日,電影人對話、影人見面會、“光影綻放宜昌行”融媒體直播等系列活動接連落地,并非簡單的活動疊加,而是一場精準的“文化引流”。
不妨試想,當電影明星走進三峽人家,與游客共賞“龍船調”的悠揚;當導演們坐在清江岸邊,把碧波青山揉進鏡頭語言;當“光影綻放宜昌行”融媒體直播以電影人采風視角帶觀眾“云游”三峽大壩,讓“世界級工程”的魅力沖破地域邊界——這些場景,讓電影藝術從銀幕走向現實,更讓宜昌的文旅資源借助電影IP實現“破圈傳播”。而大數據的賦能,能精準捕捉觀眾偏好:哪些宜昌元素最受電影人青睞?哪些文旅路線因活動而熱度攀升?這些答案,將成為宜昌優化文旅產品、打造“定制化體驗”的關鍵,讓一時的“流量”轉化為長久的“留量”。
以未來為卷,借勢邁向世界文旅目的地。對宜昌而言,這場光影盛會絕非“一次性亮相”,而是加快建設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關鍵一步”。近年來,宜昌始終在探索“文化賦能文旅”的路徑,從打造三峽國際旅游節,到推出《夢?三峽》實景演出,再到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宜昌段),每一步都在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而此次與電影頻道M榜、長江文化藝術季的“強強聯合”,更是為這份努力注入了“頂級流量”。
當“唯見長江,光影綻放”的主題與宜昌的長江文脈深度契合,當“電影強國使命”與宜昌的文化擔當同頻共振,這座城市正在向世界傳遞一個信號:宜昌不僅是長江上的“交通樞紐”,更是長江文化的“傳播樞紐”;不僅能為電影創作提供“取景框”,更能成為游客體驗長江文化的“目的地”。
10月的峽江,秋光正好,光影可期。當奧體中心的聚光燈照亮長江之畔時,這場盛會不僅是中國電影120周年的紀念,更是宜昌向世界交出的“文化答卷”——以長江為脈,以電影為媒,宜昌正用自己的方式,讓山水更靈動、文化更鮮活,在新時代的光影里綻放更耀眼的光芒。(宜都市“兩江潮”網評團隊、宜都市財政局 趙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