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 近年來,宜都市充分應用全國自然災害風險普查成果,綜合多部門數據科學驗證后設定山洪、中小河流和地災點暴雨臨災閾值,并植入自然災害精準預警數字平臺,圍繞監測預警、信息傳輸、決策支持、公眾響應等環節搭建“可監測、可預判、可叫應、可調度、可追溯”的自然災害風險防控體系,實現了高效應急聯動機制,提高了基層應急管理水平。
搭建一個“數據庫”。宜都市減災辦遵循“因地制宜、集約利舊”原則,充分利用各行業領域已有的子平臺監測預警系統,加強集約化建設,集成氣象站點降雨量、水庫山洪溝水位流量、地災隱患點、森林防火鐵塔視頻、防災責任人、救災物資儲備等自然災害防御關鍵數據。在不搞重復建設前提下,實現了氣象、水利、自規、住建、林業、公安、應急等部門數據匯集和動態感知,形成四大類18個方面的平臺數據底座。
織密一張“防范網”。在明確防汛抗旱、森林防滅火、防震抗災行政責任鏈的基礎上,宜都市減災辦牽頭,充分挖掘基層信息員潛力,將分散在水利湖泊、應急、氣象部門的612名區域災害信息員統一整合為304名綜合災害信息員,每月按100元標準計發通訊費,明確崗位職責和考核辦法,有效激發了基層災害信息員前端“吹哨”作用。宜都市計劃將基層災害信息員擴大至村組干部、網格員、路長和林長,實現每平方公里3名信息員的目標。
架起一座“連心橋”。配套研發“智慧減災”微信小程序,鎮村兩級災害信息員既可以通過小程序接收相關部門發布的預警信息,隨時查看天氣情況精準應對,又可以通過小程序實現災情直報指揮部。災害信息員常年圍繞雨雪、結冰、雷電、大風等氣象災害類型開展巡查、督導、轉移等工作。在巡查過程中,發現災情只需拍攝照片上傳,系統便會自動辨識關鍵信息,精準實現“知災情種類、知災害地點、知處置責任、知處置進展”,大幅縮短災情處置前期準備時間,提升應急響應效率。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