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楊波)今年以來,市衛健局以市人大常委會工作評議為契機,將代表的“金點子”轉化為發展的“金鑰匙”,直指村衛生室服務能力薄弱、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沉疴痼疾,打出系列組合拳,在人才隊伍、醫共體信息系統等方面上實現了多重升級。
破局人才荒,“縣管鄉用”穩住健康“網底”。“基層醫衛人員年齡斷檔,村醫青黃不接。”這一人大評議中發現的共性問題,制約著基層醫療的發展。藥品價格、診療水平、基礎設施這“三座大山”,一度讓村民對村衛生室望而卻步。
面對痛點,市衛健局精準開方,以“縣管鄉用、鄉聘村用”的管理模式,將村醫納入鄉鎮衛生院“正規軍”,從根本上穩定了軍心。同時,通過“訂單定向培養、在崗技能培訓、職稱晉升傾斜”等多重激勵,拓寬了村醫的職業發展道路。特別是“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工程的扎實推進,已累計培養158名大學生村醫,為基層醫療注入了源源不斷的青春活力,讓健康“網底”越織越牢。
織就信息網,“數字醫共體”讓專家“近在咫尺”。如果說穩固的隊伍是“強基”,那么智慧醫療則是“賦能”。市衛健局大力構建貫通縣、鄉、村三級的遠程診療系統,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成為現實。
通過優化升級醫共體信息系統,我市成功建立了五大資源共享中心。其中,心電、影像、病理三大診斷中心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遠程服務。一組數據足以說明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遠程心電診斷20283例、遠程影像診斷23853例、遠程檢驗29657例、遠程數智化病理診斷625例。
如今,偏遠山區的村民在家門口的衛生室,只需支付衛生院的收費標準,就能即時獲得三級醫院專家的診斷報告。這不僅有效破解了“就醫遠、就醫難”的困境,更避免了重復診療的辛苦與花費,真正實現了優質醫療資源的普惠共享。
下一步,市衛健局將繼續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讓人大監督的“良言”變成惠民的“良方”,持續推動我市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和幸福感。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