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熊建坪)在生命與時間的賽跑中,現場“第一目擊者”的應急救護能力,往往決定著生命的走向。為牢牢抓住急救“黃金四分鐘”,將急救技能轉化為守護群眾安危的日常力量,今年7月中旬以來,宜都市紅十字會啟動并完成了覆蓋全市10個鄉鎮(街道)的應急救護培訓下沉行動。
十場培訓如同播撒下十顆“生命種子”,在基層沃土中生根發芽,織就了一張堅實的基層生命應急防護網。
精準部署,讓培訓“沉”到最基層

基層是應急管理體系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守護生命的“最前哨”。宜都市紅十字會深刻認識到,提升基層自救互救能力,是構建全域應急救護體系的關鍵一環。此次培訓并非臨時舉措,而是經過周密調研和精準部署的系統工程。
針對鄉鎮(街道)不同人群的特點與需求,宜都市紅十字會制定了差異化培訓方案。培訓對象廣泛覆蓋鎮、村(社區)干部、網格員、民兵應急分隊、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者等,確保關鍵崗位人員優先掌握技能,進而帶動周邊群眾。
培訓內容聚焦心肺復蘇(CPR)、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使用、氣道異物梗阻急救(海姆立克法)、創傷包扎止血等實用核心技術,強調“學得會、用得上、能救命”。
生動教學,讓知識“活”在實操中
告別“紙上談兵”,突出“實戰實操”,是本次系列培訓最鮮明的特色。

宜都市紅十字會的資深應急救護培訓師不僅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更擁有豐富的教學與實戰經驗。他們采用“理論講解+模擬演示+手把手實操+考核檢驗”的模式,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析技術要點,借助人體模型和AED訓練機等專業器材,一步步分解操作流程。
學員們圍在模型周圍,認真觀摩、踴躍提問。在講師的悉心指導下,從環境評估、意識判斷、呼救求援,到胸外按壓的深度與頻率、人工呼吸的方法、AED電極片的貼放位置等,每一個步驟都力求標準到位。
現場學習氣氛熱烈,一位來自枝城鎮的社區網格員在反復練習后感慨:“以前只在電視里看過心肺復蘇,覺得很難,不敢上手。今天在老師指導下自己操作了一遍,心里有底多了。真要遇到緊急情況,我知道該怎么做了!”這種“沉浸式”體驗,極大消除了大家對急救的畏懼感,增強了施救信心。
成效顯著,讓技能“守”在群眾旁

十場培訓,累計培訓考核合格人員346人,為宜都市基層增添了一支具備初級應急救護能力的“生力軍”。這張由346名初級救護員編織成的網絡,滲透到各個社區、村落,意味著在突發意外現場,及時有效的初級生命支持將更有可能實現。
“培訓的目的不僅是發一張證書,更是希望每一位學員都能成為一顆‘種子’,一方面在危急時刻敢于出手、科學施救;另一方面也能將所學知識技能傳播給家人、鄰居和同事,實現‘培訓一人,守護一片’的倍增效應。”宜都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
展望未來,讓守護“延”在常態里
此次覆蓋全市的應急救護培訓活動,是宜都市紅十字會完善基層組織建設、服務基層民生、參與基層治理的一次成功實踐。它不僅顯著提升了基層應對突發事件和意外傷害的應急救援能力,更弘揚了“人人學急救,急救為人人”的新時代文明風尚。
生命無價,救護有道。下一步,宜都市紅十字會將繼續深化紅十字基層組織建設,建立長效培訓機制,定期開展復訓與提高班,同時積極推動AED等急救設備在公共場所的配置與普及,努力打通應急救護“最后一公里”,讓“救”在身邊成為宜都這座城市的溫暖底色和安全基石,為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構筑起一道更加堅固的防線。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