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張紅豆)8月18日,伴隨著一聲汽笛長鳴,枝城港首批自備集裝箱貨輪平穩駛離碼頭。
以往受箱源不足制約,內河港口常常“有貨無箱”,運輸效率和穩定性難以提升。此次枝城港通過自主購箱、主動調箱,首次實現從“等箱來”到“調箱去”的重大轉變。

突破箱源瓶頸,增強港口自主調控能力。枝城港首批自主采購集裝箱正式投入運營,標志著該港成功突破長期依賴外部箱源的發展瓶頸,實現從“被動等待”到“主動配置”資源的重要轉變。此舉大幅提升了對煤炭、磷礦等大宗貨類的集約化處理水平,為全面推進“散改集”運輸模式奠定堅實基礎,也推動港口功能由傳統裝卸節點向現代供應鏈控制樞紐加速轉型。

“散改集+鐵轉水”模式,推動綠色高效運輸。在交通運輸部門的政策引導下,枝城港全面推行“散改集”運輸模式,將傳統散裝貨物改為集裝箱封閉運輸。該模式不僅實現了煤炭、磷礦等大宗物資“零損耗、零揚塵”的綠色運輸目標,還依托集裝箱船舶優先過閘政策,將運輸時間縮短近3天,有效提升了物流效率。通過整合鐵路骨干運輸與水路低成本優勢,枝城港構建起“鐵路集貨、港口中轉、水路分撥”的高效鏈路,為川渝地區能源和原材料供應提供了穩定新通道,有效緩解區域性運輸瓶頸。

打造樞紐經濟,促進港產城協同發展。以自備箱首航為契機,宜都市正積極推動港口功能與區域經濟深度融合,逐步從單一港口經營向“港口+物流+產業”協同發展的樞紐經濟模式邁進。枝城港作為鐵水聯運核心節點,服務能力持續增強,輻射鄂西、渝東等周邊區域,助力大宗商品交易、物流金融等新業態聚集,促進港口從通道經濟向平臺經濟演進。
此次枝城港通過自備集裝箱破局,將“散改集”模式的深入推進,不僅是提升港口競爭力的創新實踐,更是宜都市積極服務湖北省“打造國內大循環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戰略鏈接”目標的具體舉措,為長江經濟帶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