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肖懿娜、劉騫)在陸城街道清江社區街頭巷尾,處處可見這樣的畫面:“童陪伴”——祖孫共識花草,溫情脈脈;“童參與”——小紅馬甲擦拭扶手,志愿先行;“童倡議”——孩童建言停車方案,創意滿滿。
近年來,陸城街道清江社區以“兒童友好”理念為核心,通過空間改造、代際共融、全周期服務與童力參與等系列創新,讓“小萌娃”成為社區治理的“小主人”,串聯起隔代溫情與社區發展智慧,鋪展“老幼共融、家園共美”的幸福畫卷。
空間煥新:打造15分鐘友好生活圈

“以前孩子下樓沒處玩,現在出門就是樂園!”居民李阿姨的話道出了清江社區硬件升級改造的實效。
該社區以“適兒化改造”為抓手,聚焦兒童日常活動與公共空間利用,拓展兒童活動空間:將閑置的社區辦公室改造成讀書角,繪本、益智玩具一應俱全;依托老舊小區改造項目,嵌入“兒童友好”模塊,打造親子互動“共享廳”。
改造后的活動空間為社區兒童提供娛樂、閱讀、社交等多元服務,成為社區“15分鐘生活圈”里最具活力的樞紐,讓孩子們在家門口就能擁抱快樂童年。
代際共融:祖輩課堂架起成長橋梁
“祖輩課堂”選修課程
“以前總按老經驗喂飯,現在知道要讓孩子自己動手!”參與祖輩課程的張奶奶笑著說。
清江社區持續推進家長學校建設,針對轄區90%以上3-6歲幼兒由爺爺奶奶照護的特點,創新推出“祖輩課堂”,破解隔代教育難題。課程采用“必修+選修”模式:必修課聚焦兒童身心發展、安全防護等基礎內容,手把手教祖輩科學育兒;選修課圍繞隔代溝通、家風融合等個性化需求,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動形式,讓祖輩們學會用“共學共玩”代替“看護代管”。
祖孫共同參與“祖輩課堂”特色課程活動
截至目前,已聯合社區婦聯、關工委,攜手宜都市幼兒園等教育機構師資力量,開展14場“祖輩課堂”主題活動,涉及科學育兒、代際互動等親子話題,創新引入祖孫觀影、沙畫體驗、園所探秘、健康科普、面具彩繪等豐富形式,累計服務家庭280余戶。越來越多的爺爺奶奶從經驗依賴轉向科學學習,從孩子的“守護者”變身“成長同行者”,家庭代際溝通效率顯著提升。
沙畫體驗
據社區負責人介紹,“祖輩課堂”將繼續深入到社區、校園,開展沙畫體驗、心理咨詢、手工制作等多彩活動,以科學育兒理念賦能親子教育,進一步提升陪伴質量,守護兒童成長。
服務延伸:全周期守護兒童成長
“奶奶快看!我們的月季花又開啦!”周末清晨,小溪(化名)牽著奶奶的手直奔小區花壇澆水,這一幕是小區“共享花園”的溫馨日常。
清江社區愛心托管班
清江社區構建覆蓋課后、假期的全周期服務網絡,讓兒童成長時刻有陪伴。
開辟社區“第二課堂”,開展“親子共讀角”的繪本分享、“共享花園”的種植實踐活動。
小志愿者參與環境衛生大掃除活動
每季度組織“清潔家園”活動,孩子們化身“環境小衛士”參與大掃除行動,擔任“小評委”給社區的樓棟打分,評出“最清潔樓棟”,在實踐中培養責任意識。
聯合高校志愿者開設假期“愛心托管班”,課業輔導、興趣拓展等一應俱全,緩解雙職工家庭“看護難”問題。
童力參與:小管家激活社區治理新動能
“摩托車停這邊,自行車住那邊,就不會‘打架’啦!”在社區“兒童議事會”上,小磊(化名)手繪的“停車地圖”讓大人們眼前一亮。
江家大堰小區非機動車專屬車位標識
清江社區還組建“兒童智囊團”,聽取兒童“一車一位、分類擺放”建議,劃分停車區域,摩托車、自行車各歸其位,門牌號、車牌號一一標注,有效解決了江家大堰小區非機動車亂停亂放“老大難”問題,整改后的停車區整整齊齊,再也未出現過“搶地盤”的亂象。
江家大堰小區非機動車停車有序
隨著兒童參與社區治理的深度推進,孩子們的童言童語化作解決問題的思路。從樓道扶手的高度到健身器材的安全性,他們的建議被一一采納,“社區小主人”參與感進一步提高。
從被呵護的“小萌娃”到社區的“小管家”,清江社區以“空間煥新-代際共融-服務延伸-童力參與”實踐路徑,逐步構建起具有本土特色的兒童友好社區生態。今后,該社區將繼續推進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工作,讓孩子在安全、包容、充滿活力的環境中自在成長,書寫“社區小主人”賦能基層治理的新篇章。
(責編:李華 向姝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