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 近年來,宜都市交通運輸局堅持黨建引領,聚焦群眾“急難愁盼”,扎實推進“四好農村路”和全域公交縣建設,全力實施“樞紐賦能”戰略,用實實在在的行動書寫了一份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黨建引領:紅色引擎驅動交通強市建設

“為了持續推進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有效覆蓋、黨建工作與行業發展深度融合,我們依托‘司機之家’‘暖新驛站’等服務陣地組建了‘中共宜都市道路運輸行業委員會’,將快遞員、貨運司機等零散黨員有效納入組織體系,這標志著宜都新就業群體黨建工作邁入新階段。”宜都市交通運輸局分管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局正在開展快遞員和社區網格員、暖新驛站等牽手活動,組織更多的社會力量為快遞員在休息納涼、喝水、充電等方面提供更方便、更暖心的服務,“同時,我們倡導快遞員們積極參與小區治理等工作,為小區治理反映問題,為行業健康發展建言獻策。”
近年來,宜都市交通運輸局緊扣“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主線,依托宜都交通微信公眾號開設學習專欄,結合“紅色教育基地研學”等,創新打造“線上+線下”學習矩陣,推動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今年,該局創新開展“交通講堂”之“交通π·知行無界”系列研學活動,抓牢抓實“干部素質提升年”工作;通過“學思想、學業務、學榜樣”三大學習板塊,引導干部樹牢紀律意識和廉潔自律觀念,賦能全系統干部職工整體素質提升;著力構建“選育管用”全鏈條機制,特別是為青年干部配備“雙導師”(崗位導師、幫帶導師),鍛造一支會學習、能實干、懂專業的全能型交通鐵軍。

“四好農村路”:鄉村振興的交通密碼
“這條路建設得非常好,邊騎邊看,處處都有美景,感覺十分愜意。”騎行愛好者鄭先生說,他已經在青林謎鎮環線上騎行5年,見證了這條農村公路從“白”到“黑”、由窄到寬的蛻變。
宜都市青林謎鎮環線全長22.5公里,沿途配套建設了綠化節點、生態停車場、公路驛站、觀景平臺、特色標識標牌等附屬設施。這條環線串聯起沿線7個行政村,不僅為村民出行提供了便利,更成為帶動地方發展的重要紐帶:一方面推動村民大力發展柑橘產業,每年有15萬噸柑橘經此運往全國各地,助力宜都柑橘產業實現騰飛;另一方面也帶火了沿線“農家樂”,讓臘肉、土特產等產品暢銷各地。

交通興,則百業旺。該環線還將三峽橘醋文化旅游區、國家柑橘公園、青林謎鎮等特色景點串珠成鏈,有效推動生態資源和農文旅康養產業深度融合,賦能農文旅康養產業發展,實現“路景相融、產路共生”。
近年來,宜都市交通運輸局聚焦國家“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建設標準,先行先試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推行“路長制”+信息化養護平臺,打造農村公路“三軸十環”骨干網,“循環式、輻射狀、網絡化”的“四好農村路”路網體系基本形成。
目前,宜都農村公路總里程3456公里,農村路網密度達2.5公里/平方公里,鄉鎮通雙通道率、建制村通雙車道率100%,建設美麗農村路1100公里,創建“美麗宜道”品牌200公里。青林謎鎮環線分別榮獲省級和國家級“十大最美農村路”美譽。全市4個鄉鎮被命名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鄉鎮,成功創建“四好農村路”省級示范縣,被確定為湖北省農村公路災毀保險交通強國專項試點縣市,高質量完成全國深化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試點工作。
此外,宜都市交通運輸局還聚焦群眾“急難愁盼”,針對農村公路“攔路”桿線,開展拉網式排查,并與電力、通信等部門進行核實分類,制定“一桿一策”。截至目前,共移除侵占農村公路有效路面的桿線13根,全力保障人民群眾安全通行。

公交惠民:城鄉一體化的民生答卷
“現在出門抬腳就能上車,賣臘肉這些土特產也方便多了。以前坐車去宜都,車費要20元,現在只要14元,實惠不少。”宜都市王家畈鎮全福河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郭軍輝介紹,過去村民取寄快遞得去相鄰的五峰漁洋關鎮,即便開車也要約1小時,如今村里設了郵快驛站,在家門口就能輕松辦理,省心又省力。

今年,宜都市成為湖北省全域公交縣之一。這一里程碑標志著宜都邁入“全域覆蓋、智慧高效、惠民便民”的全域公交新時代。
目前,宜都市建有鄉鎮綜合服務站8處、農村候車亭170個、新型公交招呼站290個、臨時停靠點579個,全市行政村站亭設置率達100%。購置新能源公交車73輛,開通全域公交線路45條,實現全域公交運營全域覆蓋,票價較原農村客運票價下降40%。
全域公交的開通,有效解決了偏遠地區群眾“出行難、出行貴”的問題。依托全域公交,宜都市還創新推出了一系列惠民便民的新舉措。依托公交線路代運郵件快件,構建“半小時物流服務圈”,快遞進村成本下降35%,100%行政村快遞實現當日達;購置雙層巴士,串聯起萬達廣場、三峽千古情、長頸鹿樂園等旅游項目,“一站式”服務激發了城市鄉村“一日游”旅游潮;打造“政務巴士”“勞模公交”等主題公交10輛,打通政務服務“最后一公里”。

同時,宜都市還率先在全國縣級市推行65歲以上城鄉居民、殘疾人、退役軍人及優撫對象免費乘坐公交車,累計惠及超105萬人次。
樞紐賦能:打造區域發展“黃金支點”
7月28日,S254宜都市紅花套鎮繞鎮公路項目施工現場已顯雛形:雙向四車道的瀝青砼路面已全線鋪筑完畢,交安設施施工及沿線路邊綠化帶均已完成,僅有少量工人正在進行路邊邊坡防護局部綠化等收尾作業。
S254宜都市紅花套鎮繞鎮公路起于江城大道,止于宋高路,路線全長15.6公里,路基寬24.5米,設計速度80公里/小時。通車后將突破宜昌—宜都—松滋地區交通瓶頸,助力宜都更好地融入宜昌市“半小時經濟圈”,賦能宜昌江南區域構建快速立體綜合交通網絡,促進全域協同發展。
“目前,在S254宜都市枝城鎮繞鎮公路工程、224縣道王家畈至漁洋關段改擴建工程、S424高壩洲大橋危橋改造工程等在建工程施工工地,都是一片繁忙的施工景象,各項工程正按計劃穩步推進。”宜都市交通運輸局項目辦負責人說。
近年來,宜都交通建設成績斐然。宜都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江城大道全線貫通、宜都港正從“交通節點”打造成水陸聯運的“黃金支點”、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3790公里,農村公路總里程達3456公里……宜都正以“六縱七橫八環九橋”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三軸十環”農村公路路網建設為契機,全力打造區域發展“黃金支點”。

黨旗飄揚處,大道通民心。宜都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江雪峰表示:“我們將堅持黨建引領,緊緊圍繞宜昌‘三個重要’定位和‘六個奮勇爭先’要求,進一步強化支點意識、抬升發展標桿,以項目之‘進’匯聚發展強動能。一方面全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依托‘公交+’模式推動物流、文旅等融合發展,為鄉村振興助力;另一方面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與運輸結構優化中,積極踐行低耗高效、節能環保理念,持續推動鐵路貨運、港口作業、船舶制造及應用等領域綠色發展,為宜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貢獻交通力量。
(責編:李華 向姝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