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楊祖云)近日,宜昌市科技局公示《2025年擬立項指導性科技計劃項目清單》,宜都市中醫醫院申報的三項中醫藥特色臨床研究項目榜上有名。這一突破性成果不僅彰顯了該院在中醫藥傳承創新與臨床應用研究領域的強勁實力,更為該院學科建設與區域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注入了新動能。
此次獲批的三個項目均緊扣中醫藥特色療法與藥物在重大、疑難疾病中的臨床價值挖掘,展現了傳統醫學與現代科研的深度融合。其中,《解毒軟肝片治療肝炎肝硬化的臨床研究》聚焦醫院自制制劑的循證醫學驗證,該制劑由茵陳、敗醬草、鱉甲等15味中藥材科學配伍而成。研究將量化評估中藥逆轉肝纖維化的效果,為肝炎肝硬化治療搭建起傳統中醫藥與現代診療標準的溝通橋梁,為臨床肝炎肝硬化提供全新的治療思路。“這是我們脾胃病科團隊與肝病抗爭30年的臨床結晶。”項目負責人魯磊介紹。
由楊冬琳等人開展的《棍針療法結合自擬清肺湯治療喘證急性加重期臨床效果觀察》,創新性地將傳統棍針療法與中藥方劑結合。通過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項目將系統評估該聯合療法的臨床實用性與安全性,深入探討其在喘證急性加重期治療中的應用前景,為呼吸系統疑難病癥提供更多中醫解決方案。
骨傷科副主任醫師張禹領銜的《金黃散治療痛風的機制研究和臨床應用》則直面痛風患者年輕化趨勢——據該院臨床數據顯示,年輕患者的數量明顯增加,其中不乏14歲至18歲的青少年。他們通過對206例痛風患者的系統觀察,發現金黃散中姜黃、大黃等成分能顯著抑制尿酸鹽結晶沉積。“這一發現對年輕患者尤為重要。”張禹介紹,項目將為規避西藥肝腎毒性的中醫治療方案提供實驗依據,填補青少年痛風安全治療領域的研究空白。
“三項項目同時立項,是上級科技主管部門對我院堅持中醫藥特色發展道路、深耕臨床科研的充分肯定。”宜都市中醫醫院副院長李智勇表示,該院將組建專項科研團隊,保障研究資源投入,嚴格督辦項目進度,以扎實的研究成果豐富中醫藥治療手段,“未來,醫院也將進一步強化科研平臺建設,持續提升區域醫療服務能力,為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健康貢獻中醫力量。”
(責編:李華 向姝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