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尤田 楊東)近年來,宜都市立足南方豐水山區實際,以小型農村水利工程為突破口,系統推進農村堰塘改革,成功探索出“確塘權—確水權—水權交易”的“三步走”創新路徑。這一改革實踐有力促進了水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與鄉村振興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具有鮮明山區特色、具備推廣價值的改革模式。
宜都市的改革始于2004年,當時率先在小型水利設施推行“受益戶共有制”改革,并于2005年在全市推廣。其核心是將堰塘等小型水利工程確權給具體受益農戶,實現共有、共建、共管、共享。據統計,全市共有10萬農戶領取了《產權證書》,覆蓋堰塘8500余口、河垱(壩)658處、泵站94處、渠道1435條。這一舉措有效破解了水利設施“無主”管理的難題,顯著激發了農民投工投勞、參與管護的積極性,也統一了水利工程管理與土地承包制度,構建起長效運行機制,大幅提升了工程效益,減少了用水糾紛,為農村生產力發展注入了“水動能”。
在夯實“受益戶共有制”基礎后,宜都市的改革步伐不斷加快。2014年,該市被確定為7個全國水權試點單位之一;2016年,又被確定為6個全國水流確權試點地區之一,改革進入“分水”階段。該市同步推進水權確權和登記發證,打通了水權與土地權確權聯動機制。通過制定實施《宜都市水權改革登記辦法》,對全市8597口堰塘的使用權和灌溉用水權進行確權登記,并統一核發水資源使用權證。這不僅明晰了水權歸屬,更為后續水資源優化配置與高效利用奠定了堅實的制度基礎,實現了從管理“物理水”到明晰“權利水”的治理升級。
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2024年,宜都市入選22個全國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之一,承擔起探索南方豐水山區農業用水權改革模式的重任,改革邁入“交易”階段。該市全面推進堰塘“所有權、用水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改革,著力健全用水計量監測體系、交易機制和服務體系,通過制度創新釋放資源價值,提升堰塘綜合管理效能。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完成水權交易3354單,交易水量724.27萬立方米,交易金額50.07萬元。尤為重要的是,成功實現了湖北省堰塘灌溉用水權首例抵押業務,獲得農商行50萬元授信,這標志著該市在推動農業水資源資產化、金融化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
宜都市堰塘改革的“分塘—分水—交易”三步走路徑,不僅盤活了農村沉睡的小型水利資產,更推動了農業水資源管理向精準化、市場化方向轉型。通過確權落實管理責任,通過交易打通資源流通渠道,該市在探索“護盆保水、節水變現”的可持續發展新路徑上走在了時代前列。這項改革顯著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率,為該市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開辟了廣闊空間。
下一步,宜都市將持續深化農業用水權制度改革,積極拓展水權交易市場,探索更多“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的有效模式,為保障糧食安全、推動鄉村振興提供更堅實的水利支撐。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