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尤田 曹勇)盛夏時節,松木坪鎮茶元寺村村民曾紹明家門前的堰塘碧波蕩漾。望著清澈見底的水面,他感慨萬分,以前淤泥滿塘,雜草叢生,如今,這口煥然一新的堰塘成了他家的“水銀行”,676.4立方米的用水權以每方一角錢的價格流轉給村集體,輕松增收67.64元。

曾紹明家門前堰塘的蛻變,正是宜都市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的生動縮影。2024年4月,宜都入選全國深化農業用水權改革試點。一場喚醒“沉睡水資源”的變革,在宜都的田間地頭鋪開。
宜都市創新推行堰塘所有權、用水權、經營權“三權分置”,明確所有權歸村集體、用水權分配到戶、經營權市場流轉。試點啟動以來,松木坪鎮、姚家店鎮等3個鄉鎮16個村的1268口堰塘用水權明晰至9759戶農戶,1200余口堰塘擁有專屬電子“身份證”。茶元寺村129戶村民更是首批領到紙質用水權證的“持證人”。

為盤活水資產,宜都打出制度“組合拳”,出臺《農業用水權分配管理辦法》《農業用水權交易管理辦法》等7項配套政策,構建起水權分配、交易、監管的完整框架。同時投入1.2億元,對幸福渠灌區40公里渠道實施系統治理,新增計量設施1189處,為精準核算“水賬”奠定工程基礎。
交易方式也邁向便捷高效。茶元寺村黨總支書記鄭全方介紹,通過“宜都水權交易APP”,農戶指尖輕點即可查看水權信息并發起交易,實現水流變“現金流”。村集體以0.1元每方的價格從727戶村民回購水權4.65萬方,再轉售給種糧大戶、合作社等,僅此一項村集體增收1.4萬元。更令人驚喜的是,村集體農業合作社成功以20萬方水權作抵押,獲得宜都農商銀行50萬元貸款。截至2025年6月,全市累計完成灌溉用水權回購1345單517.52萬立方米,交易1017單166.03萬立方米。
改革紅利惠及多方。農戶得實惠——茶元寺村村民曾憲芹家142.4方堰塘水權售出獲益14.24元,全村129口堰塘參與交易,村民賣水收益轉為堰塘養護基金,形成“以水養水”良性循環。村集體增收入——茶元寺村通過水權交易、堰塘承包等途徑增收5.6萬元,為集體經濟薄弱村注入源頭活水。產業降成本——種糧大戶易禮松以每畝30元的價格從村集體購水保障206畝水稻穩產,廟河村壯圓畜牧養殖專業合作社以1元每方的低價獲得養殖用水,成本較自來水降低三分之二。
宜都市水利和湖泊局負責人表示,理清堰塘“三權”推動水資源從“靜態閑置”到“動態增值”,既化解用水矛盾,更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隨著改革深化,宜都正探索“合同節水+水權交易”等新模式,讓每一滴水都成為惠及村民、灌溉農田、滋養產業的寶貴資源。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