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肖懿娜)“咔嚓、咔嚓……”每月8日上午,陸城清江社區江家大堰小區共享廳的理發區總能傳來熟悉的聲響。
46歲的萬華祥手持推子輕舞。隨著細碎的銀發簌簌飄落,鏡中的老人漸漸舒展了眉頭:“萬師傅的手藝就是好,這頭發一剪,整個人都清爽了!”
這樣的溫暖場景,在該小區已持續兩年。

這一切,還要從2023年一次尋常的社區走訪說起。那時44歲的萬華祥,已深耕美發行業30余年,手里的剪刀、推子早已成了“老伙計”。走訪中,社區工作人員無意間提起“江家大堰小區里有四百余位高齡老人,不少獨居老人出門理發很不方便”,這話像一顆石子,落在了萬華祥心里。
“我有手藝,能幫上忙,為啥不做呢?”在社區的支持下,江家大堰小區共享廳里很快搭起了首個義剪點。
從最初每季度一次到如今每月固定服務,萬華祥的義剪工具箱換了三個,里面的推子、剪刀卻始終锃亮如新。
“王爺爺,您慢點坐,我給您墊個軟靠墊。”在萬華祥的義剪工位前,沒有急促的節奏,只有慢慢來的耐心。他不僅記得每位老人的發型偏好,更把老人們的身體狀況記在心里:79歲的周奶奶有風濕,久坐會腿疼,他特意搬來了可調節高度的椅子;83歲的張爺爺記性差,總忘記按時來剪發,他就提前一天讓社區網格員幫忙提醒……
兩年間,萬華祥的義剪記錄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跡見證著堅守:累計服務高齡老人超300人次。剪刀起落間,剪去的是雜亂白發,梳順的是老人們的孤單。
當被問及還要堅持多久時,萬華祥總說,“只要老人們需要,我就一直剪下去。”如今,他正在整理理發筆記,詳細記錄老人的發型需求、身體狀況和注意事項等。
秋日的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萬華祥利落的短發上。剛為一位老人理完發,他又拿起梳子細細梳理——這把梳子,理順了青絲白發,更梳暖了清江社區的時光。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