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通訊員 譚曉雪)近年來,聶家河鎮深入貫徹落實耕地保護政策與鄉村振興戰略,山上片區聚焦“守底線、興產業、促增收”核心目標,以土地撂荒治理為基礎、產業帶動就業為抓手、聯村共建共謀為路徑,通過“片區黨委+村集體+主體+農戶”模式,持續激活鄉村發展動能,實現“荒地變良田、產業促增收、聯建謀共贏”的良好局面,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盤活土地資源,三措并行根治撂荒痼疾
立足耕地保護硬任務,以“應種盡種、穩產增收”為原則,通過“流轉+自種+托管”破解土地撂荒難題,讓閑置土地煥發生機。
土地流轉促規模。聚焦地勢相對集中的田塊,大力推動土地規模化流轉。通過召開屋場會宣傳政策、組織意向主體開展實地考察、規范簽訂合同;引導主體在山上片區集中流轉土地1000畝,用于發展半高山延季蔬菜、優質糧油等規模化種植項目。此次規模化流轉不僅惠及40戶農戶,幫助農戶穩定獲得土地流轉收入,更顯著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為當地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發展注入新活力
村民自種穩基礎。充分激發農戶內生動力,鼓勵有勞動能力的農戶耕種自有土地,優先種植土豆、紅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南瓜、冬瓜、佛手瓜等勞動力投入較少,技術含量較低的紅薯作物。同時與主體對接訂單式發展,全面落實“三兜底”保障措施,以技術兜底為農戶提供種植技術支持,以銷售兜底暢通農產品產銷渠道,以效益兜底穩定農戶種植收益,持續激發農戶耕種熱情。
托管服務強保障。針對整戶外出或無勞動力農戶,探索推行“零托管”模式,由村集體牽頭,引導農戶自愿將閑置土地無償交由村集體統一管理,村集體整合碎片化土地160畝爭取油菜輪作項目開展糧油種植,盤活了土地資源,進一步拓寬耕地利用途徑,為村集體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壯大特色產業,三向融合拓寬增收渠道
以“產業興”帶動“就業穩、收入增”,通過引進市場主體、發展特色種植、搭建務工平臺等,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農民在家門口增收致富。
特色種植增亮點。依托半高山地理氣候條件,重點發展延季蔬菜和道地藥材,推動農業產業提質增效。白家淌村規模化種植南瓜100畝、黃心土豆150畝,并成功引進百部、麥冬等道地藥材100畝,形成“四季有收、藥菜兼營”的穩定生產格局;丁家坪村與鳳凰池村協同發展,聚焦訂單農業,聯合種植線椒等蔬菜280畝,產銷銜接順暢;四村聯合發展甜玉米200畝,錯峰上市搶占市場。今年以來,特色農產品總產量已達90萬斤,延季蔬菜與道地藥材種植成為半高山片區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
主體引育強支撐。將培育和引進龍頭企業、專業種植主體作為產業振興的核心抓手,重點引入宜昌可也農業和鑫玖農業,通過土地流轉、技術支持和訂單農業等方式,建設基地800畝,帶動周邊30戶農戶開展訂單化生產。可也農業推動產業鏈向下游延伸,實施辣椒醬加工項目,年加工能力達30萬斤,配套建設生姜、蔥等原料基地30畝,有效解決農產品銷售問題,大幅提升產品附加值,實現“就地種植、就地加工”的產加銷一體化融合。同時,鑫玖農業聚焦道地藥材種植領域,開展百部、麥冬等品種標準化種植,進一步豐富區域農業產業的多元構成,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勞務就業穩增收。積極發揮市場主體與合作社的帶動效應,持續拓寬村民就業渠道,實現“家門口”就業。村民通過參與田間管理、作物采收、產品加工、包裝運輸等多個環節勞作,實現家門口穩定就業。共計帶動20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人均月增收超過500元,2025年1月至8月累計發放務工費用達80余萬元。同時,村集體通過盤活閑置資產收取租賃費用、參與產業鏈條獲取農產品銷售分紅等多種途徑,實現村集體經濟增收15萬元,實現了集體與農戶互利共贏的良好局面。

深化聯村共建,三聯協同激發片區活力
創新區域協作機制,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聯動發展,破解山上“規模小、資源散、能力弱”的發展瓶頸。
組織聯建強引領。依托山上半高山蔬菜片區黨委,強化對產業發展的統籌領導,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資源、統一品牌”。片區黨委召開專題協調會5次,解決灌溉設施維修、種苗供應、市場對接、勞務用工等問題10余個;有效解決丁家坪村種植技術不足和鳳凰池村銷售渠道有限的問題。
資源聯享拓市場。運用抖音等新媒體平臺開展直播助農活動,共同宣傳推介南瓜、黃心土豆、甜玉米、延季蔬菜等特色農產品。同時對接學校食堂、本地企業等固定客戶,構建“線上引流+線下配送”模式,舉辦“土豆節”,通過現場采摘、美食體驗、農產品展銷等活動,吸引周邊鄉鎮及城區游客200余人次,進一步擴大產業影響力。
服務聯動降成本。組建“農業社會化服務隊”,整合農技員、農機手、種植能手等力量,為農戶和經營主體提供“耕、種、防、收”社會化服務。服務隊配備旋耕機、播種機、收割機等農機具6臺,投入人力40余人次,完成服務面積500畝。同時開展農技培訓3場次,推行農資統購,統一采購化肥、種子等生產資料,顯著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與標準化水平。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