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籍女子嫁到外國貧民窟?”近日,網民楊某伙同其女友陳某杜撰信息博取關注,警方迅速查實處置并予行政處罰。這起被納入2025年湖北省網絡辟謠榜單的治謠典型案例,與中央網信辦“清朗”專項行動精準呼應。從謠言發酵到依法處置的高效節奏,恰似一面鏡子:既照見謠言對公共安全話題的惡意侵擾,更映出湖北快速響應的治謠能力。
以“監管速效網”筑牢第一道防線,是湖北治謠的核心底氣。2025年暑期“清朗”專項行動中,全省累計處置民生類謠言線索2300余條、關停違規賬號1580個,9月已納入湖北省網信辦階段性通報。從謠傳“樺加沙”是史上最強臺風引發群眾焦慮,到捏造“雷暴哮喘致人死亡”造成公眾恐慌,兩起事件的處置周期均不足48小時,這種“謠言剛起、監管就到”的效率,背后是公安、網信部門建立的“線索共享—聯合核查—快速定性—依法處置”聯動機制。正是這種全鏈條響應模式,讓湖北在應對突發性謠言時始終掌握主動權,最大限度降低謠言擴散風險。
靠“技術治網器”破解新型謠言難題,是湖北治謠的創新突破。隨著AI合成、視頻剪輯等技術的普及,“眼見未必為實”的謠言更具迷惑性,對此湖北沒有被動應對,而是主動研發適配技術手段,依托“公信達”APP與公共資源交易信用平臺打通數據,一旦發現賬號發布謠言,不僅會依法處罰,還會將造謠者信用信息納入全省信用體系,實現“一處造謠、全網受限”的懲戒效果;東湖高新公安更針對企業易受謠言沖擊的痛點,在光谷試點“警企聯動”模式,由園區警務室對接重點企業,設立24小時涉企謠言舉報熱線,幫助企業快速澄清“產品質量問題”“資金鏈斷裂”等不實信息,為營商環境筑牢“防謠屏障”。技術手段的應用,讓謠言識別從“人工篩查”轉向“智能預警”,大幅提升了治理效率。
用“全民共治鏈”凝聚基層力量,是湖北治謠的長效根基。謠言治理不僅靠監管部門“單打獨斗”,更需要激發群眾參與的主動性。湖北“網絡普法”矩陣精準把握群眾接受習慣,制作的MG動漫將“如何辨別災情謠言”“造謠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等內容融入生動劇情,總點擊量超20億;荊州網信部門則從已查處的案例中篩選出典型事件,改編成方言短視頻,通過社區微信群、鄉村大喇叭等渠道傳播,讓老年人、村民等群體也能輕松理解;宜都以“場景化+創新化”的解法,以“宜學都講”品牌為引領,把宣講課堂搬進了博物館、白馬溪茶館等地標點,打造成“宜家會客廳”;武漢部分社區更組織志愿者向居民發放《家庭防謠手冊》,教大家通過“查官方渠道、核信息來源”辨別謠言。當普通民眾從“謠言受眾”轉變為“真相傳播者”,謠言生存的土壤便被逐步鏟除,形成“人人防謠、人人治謠”的良性循環。
當“清朗”勁風掠過荊楚大地,監管部門的“硬手腕”與民眾參與的“軟力量”交相輝映。清朗網絡并非監管獨角戲,而是藏在每個網民的理性選擇里。湖北以鮮活實踐印證:唯有攥緊監管精度、技術強度與民生溫度,才能讓謠言無處遁形。當網民愿做真相守護者、平臺筑牢責任防火墻,這份清朗必將成為荊楚發展的強勁正能量,融入美好生活肌理。(宜都市“兩江潮”網評團隊,宜都市財政局 沈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