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融媒訊(記者 向姝 關春玉)電鉆輕鳴,竹屑紛飛。一根青竹在篾刀下精準剖開,鋸、劈、拉一氣呵成——金長伏手法嫻熟,若不是那把緊貼地面的矮椅,幾乎無人能察覺這位篾匠的左腿早已殘疾。

8月11日,高壩洲鎮中坪村的一間農舍里,金長伏正在做一把新的竹椅,“這一批共有10把,等到天晴,零售店的老板就會來拉走。”
金長伏的“工作室”不足二十平方米,卻自成一方天地。粗細不一的竹料沿墻分類碼放,墻上掛著竹簍、筲箕、簸箕等成品,篾刀、電鉆在座椅旁隨手可取,而一把離地不足半米的矮椅是金長伏四十年來的“倚仗”。
四歲那年,金長伏突然感覺左腿股骨處疼痛不已,家人帶著年幼的他找山里的醫生“切了一刀”。那一年的疼痛不光在身上,也在心里,同年,金長伏的母親也過世了,“沒娘的孩子像根草,沒有人再這樣細致照顧我了。”由于長期缺乏有效的治療,十四歲時,金長伏的病復發了,左腿因此落下了殘疾。
囿于當時的困境,金長伏只能選擇在家休學。十八歲那年,在家中兄長和村黨支部書記的推薦下,他去找師傅學篾匠手藝。篾匠師傅可以長期坐在椅子上作業,對金長伏來說,這正好彌補了身體的殘疾。他告訴記者,拜師時全家艱難準備了300斤糧食當作3年的學費。
金長伏格外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機會,不僅爭搶著干活兒,還幫師傅家里做農活兒,很討師傅喜歡。剛開始學藝時,用篾刀破竹總是容易砍到手,“膠帶纏滿手也要繼續破竹,做壞了十幾個篩子才摸透點門道。”回憶學藝歲月,他摩挲著掌心的老繭笑道,“印象很深的就是做一把篩子,別人叫我給他做二篩,我做成了豌豆篩子了,他是要篩碎米的,我做的是可以篩豌豆的。”三年出師后,金長伏便踏上了離家外出做篾匠的旅程。
“生產隊時期,竹篾制品是‘硬通貨’。家家戶戶都需要晾曬糧食的曬墊、裝物資物品的籮筐等,也是那個時候很多人認識了我。”靠著這門手藝,年輕的金長伏漸漸有了名氣,也是這個時期,他組建了自己的家庭。
兒子出生后,家中的生活壓力變大,金長伏和妻子靠著外出做工承擔起了家庭生計。但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塑料制品替代了很多竹編工具,金長伏的手藝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失去了市場,“想過放棄,可是身體殘疾又能去做什么呢?孩子要上學,沒辦法,只能繼續。”當時金長伏的迷茫伴隨著生活的重擔,他沒有時間停下來消化太多的情緒,只好繼續做起了老本行,“篾制品生意不好,只能靠老婆每年在罐頭廠打三個月的工維持家用,還要負擔孩子學費,生活一度很艱難。”
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金長伏始終沒有放棄竹篾手藝。起初,他沿街售賣自己的竹制品,盡管銷量不佳,卻從未降低對工藝的要求。他主動搜集顧客意見并反復改良,制作的竹椅,接觸面打磨得光滑無毛刺,靠背弧度也按人體工學進行了優化。如今,年銷近200把的竹椅訂單正印證著“手藝才是最好的敲門磚”。
村里也常定期走訪,關心金長伏的生產生活狀況。得知他有新做的竹篾制品,便第一時間在村組微信群發布產品信息,幫他拓寬銷路。此外,村里還先后為他爭取到公益性崗位、生豬補貼、醫療救助等政策支持。

憑借自身手藝與國家政策扶持,這幾年,金長伏不僅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家中境況也大為改善。去年,他家的房子完成翻修,整潔寬敞的客廳讓竹椅有了更明亮的擺放空間,前來選購的客人也能在更大的空間里慢慢挑選。
“國家幫一把,自己更要爭氣。”剖開新竹的脆響中,這個與命運纏斗半生的篾匠輕聲說道。矮凳上的身影與滿屋竹器融為一體,恰似他親手編織的人生——柔韌,挺直,向陽而生。
(責編:向姝 李華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