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三峽雄峙江畔,滔滔長江奔涌向前。
宜昌,這座因三峽工程聞名世界的“水電心臟”,在“十四五”規劃的奮進征程中,正以鏗鏘步伐完成從“世界水電之都”到“清潔能源之都”的華麗躍升,書寫著綠色發展的時代新篇章。
近年來,宜昌錨定市委戰略部署,以“雙碳引領、樞紐賦能、強產興城”目標為引領,一手緊握清潔能源供給優勢的“金鑰匙”,一手擘畫新興產業未來發展的“路線圖”。如今,一條覆蓋清潔能源生產、存儲、應用全鏈條的清潔能源產業鏈加速成型,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持續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11月5日,初冬的暖陽灑在長陽清江抽水蓄能電站施工現場,建設者們三線作戰——上水庫施工緊張有序,下水庫施工緊鑼密鼓,地下深處的洞室群持續掘進。
作為國家“十四五”規劃重點工程,該項目正全力推進上水庫邊坡開挖與下水庫圍堰兩大節點工程,全力沖刺2025年階段性目標,為2029年首臺機組投產奠定基礎。
重大工程是產業發展的“核心引擎”,直接決定著產業發展的格局與后勁。在宜昌,一大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清潔能源重大項目正加速布局、落地生根:7個抽水蓄能電站成功納入國家中長期規劃,長陽、遠安、秭歸三地項目梯次推進,未來將變身“超級綠色充電寶”,為電網調峰填谷、保障能源穩定供應提供強力支撐;頁巖氣探明儲量突破5000億立方米,宜昌被正式列入國家鄂西頁巖氣勘探開發綜合示范區,地下“綠色寶藏”的開發利用進入快車道;“金上工程”“寧湘工程”宜昌段即將投入運行,川氣東送二線宜昌段已開工建設,一條條國家能源大動脈在此交匯,讓宜昌躍升為全國舉足輕重的能源樞紐地標。
11月5日,在興發集團宜都綠色生態產業園,湖北興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線上,電池級磷酸鐵前驅體產品正持續下線。
“我們生產的磷酸鐵產品純度高、一致性強,能夠充分適配當前市場上主流的磷酸鐵鋰正極材料的工藝要求。”據興發集團新能源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三級研究員鄭磊博士介紹,該公司產品可滿足動力電池高能量密度和儲能電池長續航性能的需求,并順利進入比亞迪、中創新航等多家頭部企業供應鏈體系。目前,一期項目已實現滿產滿銷,二期項目正加快推進。
這正是宜昌培育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依托“磷礦資源-新能源材料-電池制造”的產業閉環,我市已建成新能源電池產能80GWh,高標準謀劃布局總投資超200億元的四大船舶工業園區,并加快探索發展多元儲能,兩個項目列入省級試點。
宜昌的清潔能源發展雄心,不止于岸上,更揮灑于母親河。作為“氣化長江”的排頭兵,國內水運行業應用LNG試點示范項目已于秭歸投運;作為“電化長江”的策源地,宜昌岸電經驗被國家部委向全流域推廣;作為“氫化長江”的首創者,國內首艘氫燃料動力示范船“三峽氫舟1”號成功首航,開啟了內河航運“氫”時代。
強大的清潔能源產業離不開基礎供給。據宜昌市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十四五”以來,宜昌市持續鞏固其作為國家重要綠色能源基地的戰略地位。截至2024年底,全市發電總裝機規模達3162萬千瓦,累計年發電量1159億千瓦時,其中水、風、光等清潔能源發電占比高達93.5%,構成了以水電為主體、新能源和頁巖氣為兩翼的多元供應格局。僅2025年上半年,風光發電裝機便增長59.6萬千瓦,較2024年底增長32%,發展后勁持續增強。
從澎湃的綠色動能到落地的戰略工程,從堅實的基礎設施到領先的示范應用,“十四五”期間,一個千億級的綠色產業鏈正在峽江兩岸崛起,為長江大保護典范城市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綠色動力。
三峽日報記者 楊春艷 通訊員 詹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