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市衛健局借人大評議助推基層醫療服務升級
三峽日報訊(記者孫玉敏、通訊員楊波)今年以來,宜都市衛健局以市人大常委會工作評議為契機,將人大代表的“金點子”轉化為推動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金鑰匙”,直面村衛生室服務能力不足、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等長期存在的難題,打出多措并舉的組合拳,在人才隊伍建設、醫共體信息化等方面實現全面升級。
破解人才困境,“縣管鄉用”筑牢健康網底。基層醫療衛生人員年齡斷層、村醫隊伍青黃不接——這是人大評議中反映的共性問題,也成為制約基層醫療服務提升的瓶頸。藥品價格、診療水平、基礎設施,曾是讓不少村民對村衛生室望而卻步的痛點短板。
針對這一難點,宜都市衛健局精準施策,推行“縣管鄉用、鄉聘村用”管理模式,將村醫納入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從根本上穩定了基層醫療隊伍。同時,通過訂單定向培養、在崗技能培訓、職稱晉升傾斜等激勵措施,拓寬村醫職業發展空間。特別是“一村一名大學生村醫”項目的扎實推進,已累計培養158名大學生村醫,為基層醫療注入源源不斷的青春力量,筑牢了健康服務的網底。
構建信息網絡,“數字醫共體”讓專家“近在眼前”。宜都市衛健局大力推進覆蓋縣、鄉、村三級的遠程診療系統建設,真正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通過優化升級醫共體信息系統,該市成功建成五大資源共享中心。其中心電、影像、病理三大診斷中心提供24小時不間斷遠程服務。一組數據見證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遠程心電診斷20283例、遠程影像診斷23853例、遠程檢驗29657例、遠程數智化病理診斷625例。
如今,偏遠山區村民在家門口的衛生室,僅按鄉鎮衛生院標準付費,就能實時獲取三級醫院專家的診斷報告。此舉不僅破解了“就醫遠、看病難”的困局,也避免了群眾重復診療的奔波與花費,真正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普惠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