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湖北AI圈“含金量”爆表!
全球首個虛實結合具身智能數據工廠重磅落子。
國內首款鴻蒙人形機器人“夸父”驚艷亮相。
……
憑著一批“首發首創”硬核產品,湖北正在全國AI賽道上演“現象級破局”。
“人工智能是引領這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斷,正在荊楚大地煥發實踐偉力。
蘭丁、楚精靈等8家湖北企業獲批國家人工智能醫療器械揭榜優勝單位,數量居全國第3;武漢經開區建成國內最先進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范區,讓自動駕駛技術照進現實……作為中部崛起戰略支點,湖北以40%的五年復合增長率強勢崛起,正加速構建全國人工智能產業新高地——2025年1—9月產業規模已達1100億元,全年將突破1500億元,預計到2027年將實現3500億元的產業規模,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集群。
技術突破: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
在武漢光谷,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自主研發的“紫東太初”大模型已完成四次迭代。最新發布的“紫東太初4.0多模態推理大模型”突破性引入交叉注意力機制,實現了從被動分析到主動思考的跨越,具備類人化的世界理解能力,在多模態推理領域超越GPT-5。武漢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長彭駿表示,該模型已邁入“能邊看、邊識、邊思”的多模態推理新階段,對復雜數據的整體理解效率實現質的飛躍。

湖北正以大模型研發為核心構建開源生態,催生一批行業標桿:中科凡語“智策大模型”作為政務領域原創預訓練大模型,已服務全國超100家政府機構與大型企業;科大訊飛“元古大模型”推動人工智能與地球科學深度融合,為地質工作者提供全鏈條智能服務;格創東智與TCL聯合推出的全球首個半導體顯示領域專用大模型“星智”,通過實時監測分析產線運行狀況,幫助實現每月5%的良率提升。
在武漢經開區,全球首個虛實結合的具身智能數據工廠已落地,國內首款鴻蒙人形機器人“夸父”驚艷亮相,標志著湖北在垂直領域大模型與場景深度融合上走在前列。
作為全國少有的“工業全能選手”,湖北41個工業大類一應俱全,為AI提供最豐富、最真實、最復雜的應用場景。在東陽光宜都基地,AI驅動的生物過程精準調控系統使抗生素產能提升15%,實現從經驗驅動到數據驅動的跨越;華工科技通過“紫東太初4.0”賦能,激光焊接效率提升50%;在醫療領域,“蘭丁”宮頸癌AI云診斷平臺以10秒掃描、2秒診斷的速度,將醫生檢測效率提升100倍,檢驗成本降低至原來的1%,已走向全球10多個國家。
眼下,湖北還在智能網聯汽車、智慧醫療、智能制造等多個優勢領域,推進建設200個垂直大模型和200個全國領先應用場景,培育推廣人工智能應用的“湖北模式”“武漢樣板”。這意味著,將有更多經過實踐檢驗的“湖北方案”走向世界,為全球AI產業發展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范本。
算力基建:中部首屈一指的“數字底座”
作為AI發展的“糧食”,湖北算力總規模已突破15000P,穩居中部第一,預計年內將突破17000P,形成武漢高性能算力、宜昌存算一體樞紐、襄陽工業互聯網節點三大集群構成的“鐵三角”格局。這一數字底座的構建,不僅支撐起AI產業的“肌肉”力量,更與數據、算法形成驅動產業加速的“黃金三角”。

在算力調度層面,中國移動武漢智算中心的“云樞算力調度平臺”已實現供需精準匹配——企業可像“用電一樣方便”按需彈性租賃算力資源,訓練推理任務結束后快速釋放資源,大幅降低硬件投入成本。據中國移動湖北有限公司劉麗麗介紹:“企業無需斥巨資建設大規模算力基礎設施,通過平臺彈性訂購,訓練成本可壓縮40%以上。”9月20日上線的湖北省算力互聯互通平臺門戶,更實現“上接國家、下聯市州”的算力資源高效流通。
數據要素市場同樣呈現蓬勃態勢。中部數據流通服務中心自去年9月上線以來,已入駐數商1050家,上架數據產品660個,交易金額超3.8億元。湖北正積極探索成立數據交易所,打造中部數據流通綜合服務平臺,支持市州創建國家級數據標注基地,壯大數據處理服務產業。湖北大數據集團的成立,更劍指“全國一流”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引擎。
從“九州通衢”到“九州通數”,湖北正以算力基建為基石,構筑起驅動AI產業騰飛的堅實底座,推動湖北人工智能企業數量突破1200家,較去年全年增長49%。1-9月,湖北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已突破1100億元,同比增長近30%,預計全年將突破1500億元。
未來藍圖:培育可復制的“湖北模式”
湖北人工智能產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政府“有形之手”的精準護航。近期出臺的《關于加快推進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五大維度提出16條硬核舉措,明確到2027年產業規模達3500億元,基本建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人工智能創新發展高地。這份政策藍圖不僅聚焦關鍵技術突破與產業能級提升,更前瞻性布局安全監管等前沿議題,為產業長遠健康發展鋪設制度軌道。

政府創新“企業出題、政府立題、聯合答題、市場判題”的協同模式,精準篩選兼具技術含量與市場前景的項目,打通實驗室到生產線的“最后一公里”。從年初“新春第一會”10款鄂產人形機器人首秀,到邀請專家為市廳級干部專題培訓,再到省委、省政府領導密集調研企業,湖北正以高規格、高密度舉措凝聚共識、整合資源,全力搶占未來制高點。
人才戰略方面,湖北深入實施戰略人才力量“十百千萬”行動,匯聚21位人工智能領域院士,每年培養專業人才超5000人。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34所在漢高校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或學院,構建從中小學啟蒙到終身學習的全學段教育體系,為AI時代儲備規模宏大、結構優化的人才隊伍。
資金配置上,依托省政府投資引導基金,支持設立100億元人形機器人產業投資母基金,長江產業集團籌建20億元規模的“長江人工智能基金”,重點聚焦智能硬件、算力基礎設施、“AI+”行業應用等核心賽道。這套環環相扣的“組合拳”,正推動形成以科技創新為牽引、產業能級為基礎、數字底座為支撐、場景應用為導向、生態優化為保障的“五位一體”發展體系。
湖北省經信廳相關負責人表示,湖北將支持武漢打造“世界存儲之都”,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工智能產業集群。這一布局下,湖北正構建覆蓋技術創新、場景應用、要素支撐的全鏈條政策支持體系,讓政策紅利轉化為產業發展的強勁動能,為中部崛起注入澎湃的“智造”引擎。
(來源:長江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