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劉鄲、通訊員李斌)近日,在長江、清江、漁洋河三江交匯處的宜都市,由湖北省生態環境科學研究院承建的宜都市地下水環境監測超級站(以下簡稱“宜都站”)正悄然運轉。據悉,這是全省生態環境系統的首個地下水監測超級站。

宜都站鳥瞰圖。
宜都站創新運用雙井交替自動監測系統,通過15米淺層和35米深層兩口監測井,配合智能控制裝置,實現分層采樣與分時段交替監測。系統采用PLC控制電路和水路切換技術,每4小時自動切換監測井,可以有效排除單井連續監測的數據干擾,為深入研究長江干支流地表水與地下水交互機制提供了更精準的數據支撐。
在監測技術方面,宜都站在常規監測pH、溫度、濁度、溶解氧、電導率、氨氮、氟化物等13項常規指標基礎上,引入水質多重金屬連續分析儀,基于能量色散X射線熒光(ED-XRF)技術,實現對鐵、錳、鋅、砷、鎘、鉛、汞等16種重金屬指標的實時精準監測,對地下水進行更全面的“體檢”。
該設備具備較低的檢出限,可在ppb(濃度單位,十億分比濃度)至ppm(濃度單位,百萬分比濃度)量級完成重金屬元素的無損分析,同時具有運行穩定、維護簡便的顯著優勢,顯著提升了地下水重金屬監測的自動化水平。

宜都站地下水監測智慧控制模塊。
此外,針對區域產業布局,宜都站還構建了覆蓋宜昌市全域9個水文地質單元的磷化工產業鏈分級監測網絡,通過“在線監測精準防控+常規監測廣域覆蓋”模式,集成了358個常規監測點位和36個在線監測小型站監測數據。該網絡接入省、市兩級監管平臺,推動形成了污染監測、預警、溯源的閉環監測體系。
宜都站通過多層級網絡布局、先進技術應用及跨領域數據整合,系統支撐了長江地表水與區域地下水相互作用機理研究,為全省地下水環境智慧化監管和數智化監測轉型奠定了堅實基礎,其建設經驗也為類似地區開展精細化地下水監測工作提供了重要示范,將有力引領地下水監測走向“可知、可控、可續”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