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以實戰實用實效為導向打造“一站式”平臺
三峽日報訊(記者孫玉敏、通訊員趙唐安)“要不是綜治中心出面,這筆血汗錢真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要回來!”近日,在宜都市綜治中心調解室,農民工王某拿到具有法律效力的調解協議后,激動地說道。
此前,包工頭黃某在宜都市某發電廠承包管道工程,召集王某、黎某等7名工人進行施工。工程結束后,黃某以工程款未到位為由,拖欠勞動報酬共計28000元。多次追討未果后,工人們向宜都市綜治中心求助。
面對農民工的訴求和包工頭暫時無力支付的困境,綜治中心迅速啟動聯動機制,統籌法院和專業調解委員會介入。調解員并未簡單“一判了之”,而是精準施策,設計出“分期支付”+“司法確認”的組合方案。該方案緩解了承包方的資金壓力,通過設置“加速到期”條款,為農民工權益加裝了“保險”——一旦首期款項未按時支付,工人即可就全部欠款申請強制執行。
這份具有司法強制力的調解協議,最終化解了一起可能升級的群體性糾紛。這一案例體現了宜都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推動矛盾糾紛實質性化解的治理智慧。
近年來,宜都市圍繞“防風險、保安全、護穩定、促發展”目標,大力推進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努力打造多元解紛“一站式”平臺。并以“實戰、實用、實效”為導向,建成面積達3532平方米的市級綜治中心,于今年5月投入使用。
新建的綜治中心整合引導受理、多元調解、指揮調度等功能區塊,融合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公共法律服務、心理服務、勞動爭議保護等多個職能,實現信訪接待、矛盾調解、法律援助、司法確認、心理疏導等服務的“一站集成”。
目前,綜治中心推行“1+6+N”工作模式,由市委政法委牽頭,信訪、公安、檢察、法院、司法、人社6部門常駐,多個重點單位及鄉鎮街道選派骨干力量聯合辦公,11個專業調解委員會整體入駐,并建立首席法律咨詢專家輪駐制度,確保群眾化解矛盾糾紛“只跑一地、只進一門”。
在機制運行方面,宜都市研究制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工作實施方案》,明確職能職責與運轉流程,形成了“交辦流轉——研判會商——協同聯動——監督問效”的閉環管理。村(社區)綜治工作站發揮“平安前哨”作用,通過網格員、治安中心戶等力量,實時上報苗頭性風險信息;鄉鎮綜治中心整合“三所一庭”資源,構建“平安辦+派出所+司法所+法庭”四調聯動模式;市級綜治中心則依托社會治理一體化平臺,建立“五情”研判機制,對重點警情、訪情、輿情等實時監測預警,強化跨部門協同發力高效處置,定期形成《平安穩定形勢分析報告》,為市委、市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此外,宜都市持續織密基層治理網絡,在農村選優配強4461名治安中心戶,在城市推廣“政企網格融合”模式,構建“1+N”組團式服務體系。同步開展市、鎮、村三級干部全覆蓋培訓,常態化組織“民情走訪、領導接訪、干部下訪”活動。今年以來,全市3520余名黨員干部下沉一線,排查矛盾風險746起,對32個重點信訪問題實行“一案一專班”,推動矛盾糾紛源頭防范與實質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