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加快構建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人才培育體系

圖為宜昌達門船舶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內,技術工人正在工作。三峽日報通訊員 關春玉 攝
三峽日報訊(記者孫玉敏、通訊員關春玉)日前,2025年度達門船舶焊工項目化培訓在宜昌達門船舶有限公司開班,18名學員將接受為期13天的集中培訓,內容涵蓋理論與實操兩大板塊,考核合格即可上崗。
據了解,達門船舶于今年6月正式入駐宜昌產投(宜都)綠色智能船舶產業園。該企業主要承接出口船舶建造業務,所造船舶為鋼質海船,建造標準高于內河船舶,因此對焊工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面對“招工難”,特別是“熟練工難招”的現實困境,常規招聘已難以滿足企業對高技能人才的崗位需求。
針對這一情況,宜都市人社局前期通過“民生需要大走訪”活動主動上門,精準掌握企業用工需求,并組織專場招聘會,成功招募30名員工。經過篩選,最終18人進入本次項目化培訓班接受專項技能提升。
“本次培訓由宜都技能大師與企業內訓師聯合授課,課程內容緊密結合船舶建造的實際流程與作業環境,既幫助學員扎實掌握焊接技能,也使其提前適應企業標準與文化,實現從培訓到上崗的無縫銜接?!币瞬_門船舶有限公司培訓師李晶介紹。
這一培訓項目,是宜都市人社局推進“技能照亮前程”培訓行動的一個縮影。該行動聚焦“崗位需求+技能培訓+技能評價+就業服務”全鏈條服務機制,著力推動培訓與就業深度融合,加快構建與產業發展相適應的技能人才全方位、全鏈條培育體系。在具體推進中,宜都一方面建立重點行業企業“清單式”需求摸排機制,動態掌握技能人才缺口,確保培訓內容與市場實際“同頻共振”;另一方面,依托鄉鎮勞動保障員、零工驛站、人力資源市場等基層平臺,精準對接農民工、脫貧人口、離校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等重點群體,全面了解其技能提升意愿,形成“企業要什么、群體缺什么,就補什么”的培訓路徑。
在此基礎上,宜都市充分發揮就業訓練中心的統籌作用和技工院校的資源優勢,積極推廣訂單式、定向式、項目化等培訓模式,讓職業技能開發跟上崗位需求變化的節奏。
目前,宜都已累計開展焊工、電工、廚師等相關專業培訓11期,覆蓋382人。其中針對達門船舶的專項技能培訓已達3期,培訓93人,打通了從人力資源開發到產業需求對接的通道,為企業輸送了一批實用型、技能型人才,實現了技能人才與企業的“雙向奔赴”。
“這樣的培訓方式特別方便,省去了反復投簡歷和應聘的過程,沒有空窗期,還能幫助掌握技能,技術在手就是就業最大的底氣。”宜昌達門船舶有限公司舾裝車間焊工組焊工羅雙艷表示。她于今年5月參加了宜都市就業訓練中心與達門船舶聯合組織的焊接培訓,6月份正式入職,現在舾裝部負責管道的焊接工作,實現了從培訓到就業的“無縫銜接”。
宜都市考試培訓中心主任魏宇表示,將繼續聚焦重點領域用工需求,持續開展訂單式、項目化培訓,提升勞動者技能水平,推動更高質量就業,為宜都市產業發展提供堅實的技能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