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數據調配口感 憑標準控制質量
9月9日上午,初秋的空氣里浮動著淡淡的清涼。位于宜都市清江大道東方超市附近的旺福小吃店里,不時響起的“您有新的美團外賣訂單”提示音,仿佛為這個平常的早晨譜出了一首輕快的背景樂。
操作臺后,尤安琪——這位今年7月才“入行”的年輕店主正專注地制作一碗招牌冰粉。她動作流暢,取碗、加料、澆汁、打包一氣呵成,指尖起落間透著一種出乎意料的熟練。很難想象,這位動作嫻熟的店主,半年前還是一名地質隊技術員。
去年,尤安琪從中國地質大學土木工程碩士畢業,順利進入地質隊,端起了眾人眼中的“鐵飯碗”。然而工作8個月后,她毅然辭職,與朋友合伙開起了這家小吃店。這一決定讓很多人不解,但她從容堅定:“我不是沖動,而是想清楚了每一步。”
因父母身體健康原因,作為獨生女的尤安琪需要返鄉照顧,此前她頻繁往返于武漢與宜都老家。這段奔波的經歷讓她深切體會到親情的牽絆,也讓她對扎根大城市的想法產生了動搖。
同時,宜都市人社局工作人員通過上門入戶摸排返鄉意愿、宣傳返鄉就業創業扶持政策,讓她更加堅定了返鄉創立一份由自己掌控的事業、陪伴家人的決心。
“體制內離職”“碩士生開店”,這些標簽讓她的創業一開始就充滿爭議。但她卻把理工科的嚴謹與邏輯,“無縫銜接”用到開店中。
她繪圖設計店內動線,科學規劃設備與物品擺放;她撰寫了一本厚厚的“產品標準手冊”,從冰粉、豆花到雙皮奶、鹵水,每一款產品的食材配比、處理工藝、制作步驟、保存方式等都清晰記錄、嚴格規范。她說:“學習的意義不只是知識本身,更是思維方式和做事邏輯的培養。”
為了提升菜品,她和合伙人專程赴成都學習技術。每天下課后,她還會憑記憶與實踐整理筆記,一字一句敲出屬于自己的“武功秘籍”。對她而言,沒有“大概”和“差不多”,每一個細節都必須明確、可重復。
今年7月4日,旺福小吃店正式開業。正如她的抖音名“糖水研究僧”那樣,她以做學術的執著對待產品研發和經營流程。她用數據調配口感,憑標準控制質量。
在此期間,宜都市人社局工作人員多次上門走訪,了解其在創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指導她申報大學生創業擔保貸款和返鄉創業補貼,鼓勵她做大做強,帶動更多大學生返鄉就業創業。
談及今后,尤安琪說,她的目標遠不止經營好這一家小店:“我要讓產品具備可復制性,未來能推廣配方、招收學員、創立品牌,把‘旺福’做成真正可持續的事業。”這位跨界餐飲的碩士生,正用一份獨有的“研究者的執著”,重新定義屬于自己的創業路。
三峽日報記者 孫玉敏 通訊員 趙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