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推進“需求+培訓+取證+招聘+上崗”模式
三峽日報訊(記者方勇華,通訊員熊婷婷、劉可怡)8月5日,宜昌達門船舶有限公司舾裝車間內,焊花四濺,數十名焊工在進行船體零部件的焊接,其中部分焊工是通過宜都市就業訓練中心“訂單式”培訓后入職的。
該公司培訓中心主任周金三介紹:“企業從宜昌搬到宜都后,流失了部分人員,產能擴大了近一倍,老廠那邊建船可能一年是十二三艘的樣子,到這邊來增至20多艘,對技術人員的需求量也隨之增加。”
宜都市人社局在走訪中精準捕捉到這一關鍵信息,迅速與宜昌達門船舶有限公司簽署技能人才培養戰略合作協議,精準對接企業人才需求,聯合開展“裝備制造技能人才訂單班”培訓,為企業定向培育、儲備電焊、鉚工、電工等技能人才。
焊工顏澤亮說:“之前我在家待業了大半年,通過參加就業中心組織的技能培訓,掌握了焊工的技能,還拿到了資格證,因為是訂單培訓,結業后直接上崗。我覺得這個‘訂單式’的培訓對我們求職者來說非常好,不僅掌握了一門手藝,還能夠在短時間內實現就業,不用到處投簡歷,待遇也不錯。”
達門船舶“訂單式”培訓的成功實踐并不是個例。自今年起,宜都市人社局探索推進“需求+培訓+取證+招聘+上崗”閉環培訓模式,聯合多家企業開展“訂單式”培訓,學員培訓合格即可進入企上崗就業。
“我們通過前期民生需求大走訪活動,了解用工需求,結合企業實際開展技能培訓,推薦優秀學員到企業上崗,先后為達門船舶、榕生時裝、宜運機電等6家企業開展焊工、鉚工、電工、服裝縫紉工等培訓班共15期325人。”市就業訓練中心教師、宜昌市技能大師楊昌兵介紹。
“00后”凌佳鵬畢業后創立了宜都市喬伊紅云服飾有限公司,并利用淘寶平臺開起網店,但平臺推廣費用高、回款周期長,資金周轉一度吃緊。人社服務專員了解情況后,隨即主動介入,為其精準對接政策資金予以支持。
“在和市人社局溝通時,他們知道我在資金方面有一些需求,就協助先后申請了5000元的大學生一次性創業補貼、90萬元的創業擔保貸款。提交材料之后,一個星期錢款就下來了。”凌佳鵬回憶道。
針對凌佳鵬這類創業者面臨的挑戰,宜都市構建了大學生創業扶持體系,出臺了包括一次性創業補貼、創業扶持資金、創業擔保貸款及創業培訓等在內的一攬子優惠政策,旨在提供全鏈條、全方位的創業支持。
除了為返鄉創業人員提供政策扶持,宜都市還搭建返鄉創業孵化平臺,為大學生創業者提供項目推介、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等服務,并結合民生大走訪、包聯企業等活動,動態掌握企業發展的核心需求與痛點,解決他們在創業周期中遇到的各類難題。
市人社局還深入鄉鎮、企業圍繞穩崗用工、勞動關系、政策幫扶等方面摸排需求,全力解決企業訴求和困難,將241次走訪收集的198項訴求轉化為175件落地實事,不斷將“問題清單”淬煉成企業安心發展、群眾安穩就業的“幸福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