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彭磊、通訊員王凡)7月28日從長江委獲悉,2025年三峽水庫促進魚類產卵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監測評估工作順利完成。評估結果顯示,長江沙市江段產卵量和監利魚苗量再創新高。
長江生態調度試驗是通過調度三峽水庫出庫流量,形成人造洪峰過程,達到刺激三峽大壩下游江段魚類集群產卵的目的。
今年6月,長江委開展兩次生態調度。第一次試驗期間,三峽水庫出庫流量自6月2日10200立方米每秒起漲,漲水過程持續5天,日均流量增幅1260立方米每秒,隨后持續維持3天大流量出庫過程。據監測分析,此次試驗響應期間,宜都、沙市江段魚類總產卵規模分別約11.5億粒、517億粒,其中四大家魚總產卵規模分別約3.6億粒、343億粒;監利江段魚苗總規模約27.3億尾。
第二次試驗期間,三峽水庫出庫流量自6月17日13800立方米每秒起漲,漲水過程持續4天,日均流量增幅900立方米每秒,隨后持續維持2天大流量出庫過程。宜都、沙市江段魚類總產卵規模分別約653億粒、179億粒,其中四大家魚總產卵規模分別約307億粒、75億粒;監利江段魚苗總規模約1471億尾。
通過網格化采樣監測加數字模型演算分析,今年兩次生態調度對魚類產卵響應明顯,長江葛洲壩壩下宜都、沙市江段魚類總產卵規模分別約664億粒、696億粒,監利江段魚苗總規模超千億尾,沙市江段魚類產卵量和監利魚苗量雙雙再創新高。
自2011年起,長江委已連續15年組織開展了24次三峽水庫促進大壩下游魚類自然繁殖的生態調度試驗,結合“十年禁漁”,生態調度成效顯著:以長江宜都江段四大家魚為例,其產卵量2011年不足2億粒,“十四五”期間從2021年的84億粒逐步增長至如今的310億粒,實現了量級上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