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飛線”專項整治三年攻堅成效顯
三峽日報訊(記者方勇華、孫玉敏,通訊員孔令韜)“以前抬頭就是‘蜘蛛網’,現在天空清爽多了!”8月1日,家住宜都市聶家河鎮鄧家橋村的王大爺指著家門口整齊劃一的線纜,對記者發出這樣的感慨。
這一變化得益于宜都市自2023年啟動的“飛線”專項整治三年攻堅行動,已累計整治“飛線”4000余公里,拔除廢棄線桿800多根,城鄉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受到人民群眾一致好評。
在城區勝利路北段,記者看到,原本雜亂無章的空中線纜已經不見蹤影。“我們創新采用‘共箱、共桿、共管’模式,對老舊設備進行全面升級改造。”宜都市城市管理執法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統一將光交箱升級為“四合一”分纖箱和“多合一”光交箱,不僅節約了30%的運維成本,還使設備使用效率提升40%以上。為確保整治成效,該市建立了嚴格的“日巡查、周結算、月通報”制度,并采取“獎補+自籌”的資金保障機制。
在姚家店鎮新橋河村的整治現場,施工人員正在對最后一段線路進行規整。“我們村是第一批試點村,現在已經成為示范點。”村黨總支書記李平自豪地說。據了解,在農村地區,宜都市因地制宜推出“六方共治”模式,通過“市級政策引導、項目資金統籌、企業讓利、村民投勞、鄉賢助力、鎮村管理”的方式,有效解決了資金和人力難題。
“最讓我們高興的是,環境變好的同時,收入也增加了。”鄧家橋村黨總支書記章運誠告訴記者,整治后的鄧家橋村篤睦灣,不僅實現了天空無“飛線”,還結合當地特色打造了油菜田觀景臺,帶動農戶實現年均增收3000余元。數據顯示,該村今年上半年游客量同比增長120%,農家樂收入翻了一番。
在整治過程中,宜都市探索出多項創新做法:一是結合“三庫流轉”機制,為鄉鎮整治爭取鄉村振興資金;二是實行“1+5”資金籌措方式,即市級財政獎補60%,其余40%通過項目統籌、鎮村自籌、村民籌勞、鄉賢贊助、企業讓利解決;三是組建由居民、屬地部門、運營商參與的巡查隊伍,累計制止新設“飛線”18處。
截至目前,宜都市已完成城區9條主干道、所有70個老舊小區、6條鄉鎮主要干道、農村32個行政村的“飛線”整治工作,惠及群眾超過5萬戶。該市計劃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三年攻堅目標。今年下半年,該市還將投入1500萬元,對剩余的城河大道、體育路等城市干道,高壩洲鎮、王家畈鎮、潘家灣土家族鄉及九道河流域各村進行集中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