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報訊(記者張愛虎、通訊員秦茜)7月20日,武漢的徐女士一家結束了在宜昌為期3天的旅程,家人們對長江宜昌段的生態環境贊不絕口。
在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戰略引領下,湖北統籌推進亞洲開發銀行貸款農業綜合開發長江綠色生態廊道項目,創新運用國際金融組織貸款資金3.08億元,在宜都、枝江等8個縣市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現代農業示范攻堅。從項目簽約落地到完工,歷經5年深耕,一條集“產業升級、民生普惠、生態治理”于一體的綠色可持續發展之路已然成形,為長江大保護戰略貢獻了鮮活的“湖北方案”。
引資夯實農業基礎。225公里生態化渠道貫通農田血脈,1000公頃智能噴滴灌系統實現“指尖管水”,311公里硬化道路編織高效運輸網,打通農產品出村“最后一公里”,一座座現代化溫室大棚拔地而起,一輛輛智慧農機設備正駛向田間地頭……外貸資金筑牢農業根基,傳統基礎設施建設與智慧農機設備協同發力,推動傳統農業向“數字化生產”跨越轉型。

當陽亞行項目區探索農旅新業態。(受訪者供圖)
引智帶動產業提升。5000畝當陽蔬菜基地帶動2100名農民增收,35公頃石首輪作模式鋼架大棚實現畝產3萬余元,198棟公安縣現代化大棚促使羊肚菌出菇率提高20%,宜都綠色種植讓蜜柑優質率達90%、戶均年增收2萬元……外貸資金實現科技賦能,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

亞行項目助力宜都柑橘產業發展。(受訪者供圖)
環保理念實現綠色發展。2000公頃測土配方施肥、6000公頃生物農藥推廣、1.5萬畝農田配備太陽能殺蟲燈,項目區農藥使用量減少30%、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提升;水保林、生態護岸筑牢綠色屏障,灌溉保障率顯著提升;3500余立方米的高標準凈化池,如同大地“綠腎”守護一方凈水。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增綠”的思路,外貸資金在項目區構建“源頭減排——過程阻斷——末端治理”全鏈條防控體系,“綠色防控”成為田園新風景。

松滋亞行項目新建生態溝渠改善村莊生態環境。(受訪者供圖)
從“靠天吃飯”到“智慧農業”,從“生態傷疤”到“綠色廊道”,亞洲開發銀行貸款農業綜合開發長江綠色生態廊道項目生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哲學。湖北省財政廳表示,將持續深化國際金融組織貸款改革創新,讓長江之濱的生態資源加速轉化為發展動能,為全球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