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開門教育是一道繞不開的“必答題”,關乎著作風建設成效,更連接著民心所向。這道題的評分標準,寫在群眾的笑容里、藏在問題的解決中,容不得半點虛功。
開門教育,要打開門窗聽真話。我市在老舊小區改造時,打開溝通大門,通過院壩會等形式征集意見,把老人“加裝電梯”的期盼、上班族“增加車位”的訴求,都寫進改造方案,讓老小區既留煙火氣又解民生憂。宜都干部穿上外賣服,親身體驗到“停車難”“吃飯難”等痛點,推動建起暖“新”驛站。這些實踐證明,只有俯下身子聽民聲,才能找準作風改進的靶心。
反觀近期我省公開通報的8起侵害群眾利益的典型問題,有的對供水問題視而不見,讓居民長期忍受水壓不足之苦;有的侵占民生資金,啃食群眾獲得感。這些行為的根源,正是關上了傾聽群眾聲音的大門,背離了為民服務的初心,也警示我們:脫離群眾,作風建設就會淪為空談。
開展開門教育,要把群眾滿意作為第一標準。接受群眾意見、讓群眾參與,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而要體現在為民辦實事解難題的行動中。從群眾中來,帶著問題深入基層;到群眾中去,帶著解決方案回歸。建立長效溝通機制,讓群眾監督貫穿始終,對整改不力的嚴肅問責,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黨員干部需以真誠之心、務實之舉,以群眾為鏡、向群眾問計、為群眾解難,才能讓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在基層落地生根,交出經得起人民檢驗的合格答卷。(劉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