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的實踐探索

湖北省宜都市三峽千古情景區通過非遺展演、穿越狂歡等特色活動,提升游客互動體驗。劉強攝/光明圖片

湖北省秭歸縣屈原故里非遺小巷民間藝人在制作艾葉刺繡香包。王罡攝/光明圖片

俯瞰湖北襄陽。楊東攝/光明圖片
“懷揣著青春的夢想,肩負著民族的希望,到中原去,青春花開熱土上……”6月19日,湖北省孝感市保利大劇院,一群青春洋溢的“學生”正齊聲高唱。
這是孝感市大悟縣楚劇團主創的北路子花鼓戲《到中原去》。該戲講述了1945年一批愛國知識青年,響應中國共產黨的號召,克服艱難險阻,投奔到中原解放區宣化店參加革命的故事。
“湖北擁有豐厚的紅色資源,為我們的藝術創作提供了靈感。”大悟縣楚劇團副團長張艷介紹,劇團取材大別山革命老區的紅色事跡,創排了《中原突圍》《大悟烽火》等劇目,常年開展送戲下鄉惠民演出。
2024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湖北歷史文化底蘊深厚、紅色資源豐富,要在加強文化資源保護和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上擔當使命。
湖北把“大力實施文化創新戰略”作為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七大戰略”之一,提出要彰顯長江文化、荊楚文化、紅色文化的領航功能,加強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建設文化強省和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
仲夏時節,荊楚大地萬物豐茂,風景如畫。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深入荊山楚水、歷史勝跡、文化場館、工廠村落,看湖北如何更好加強文化資源保護、推動文化創新發展。
一本厚重的書:科技讓歷史余韻可感可知
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的實驗室里,浸泡著千年簡牘的方形容器在燈光下泛著微光。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正俯身觀察一枚剛清洗完畢的楚墓簡牘:“簡牘保護是‘慢工出細活’,每一枚都得像照顧嬰兒般精心。”
方北松告訴調研組,因地處南方潮濕地帶,湖北出土簡牘含水率極高。這種“飽水簡牘”剛出土的時候大多散成一堆、色黑如炭,全然失去竹木本態,散亂如煮熟的面條,輕輕一碰就可能碎成齏粉。飽水簡牘修復,一度是世界性技術難題。
為此,方北松團隊迎難而上,獨創“連二亞硫酸鈉脫色法”,還原簡牘出土后因氧化改變的化學基團,將發黑簡面還原為米黃色,在不損傷竹簡纖維和墨跡的前提下,解決了簡牘文字信息提取難題。同時,團隊還研發出“十六醇脫水加固法”,利用高級醇不溶于水、易溶于乙醇的特性,置換簡牘中的水分子并從內部充填,使糟朽簡牘定形,便于長期保存及利用。這兩項技術相繼榮獲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一等獎、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眼下,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正開展簡牘信息提取儀器的國產化攻關。“自主研發不僅能提升讀取能力,更關系到考古的未來,核心技術必須攥在自己手里。”方北松語氣堅定。
截至目前,湖北出土簡牘近百批次、3.5萬余枚。今年,湖北將省級文物保護專項資金增加到1億元,重點支持推進簡牘保護修復、整理研究、綜合利用等工作。
在湖北簡牘的傳承保護與活化利用座談會上,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卜憲群說:“湖北簡牘時間跨度長、獨特性明顯,在全國簡牘版圖中地位十分重要。”
當一枚枚簡牘從模糊走向清晰,那些關于先秦的律法、漢代的書信、楚地的歌謠,正通過科技之力掀開歷史的重重帷幕,重新走進人們的視野。
湖北的歷史,宛如“一本厚重的書”。而科技,不僅讓曾在地下“沉睡”的文字重新“開口說話”,也為地上的文物披上了抵御歲月侵蝕的“鎧甲”。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站在襄陽古城上游目騁懷,“一座襄陽城,半部華夏史”的歷史厚重感油然而生。與此同時,一套被比作城墻“電子體溫計”的系統,正24小時不間斷地守護著古城墻。
2018年,襄陽市在城墻上布設數字化自動監測系統,對城墻的歪閃、裂縫、位移、濕度等進行全天候監測,所有數據及時傳送至監測庫匯總,當墻體出現鼓脹、沉降等超出臨界值的情況,系統便會即時報警。
“過去靠肉眼巡檢,現在有了不閉眼的‘火眼金睛’。”襄陽市文物管理處主任趙蔚霞打開監測平臺,各監測點正實時回傳著裂縫寬度、墻體位移等數據。
如今,這套“數字鎧甲”正持續升級。國家文物局批復的城墻東門、西門連通工程完工后,增強現實(AR)全息投影技術將被用于復原古城樓,游客掃碼即可看到襄陽獨特的古城門、古城樓景觀。當數字化監測點的燈光與古城燈籠交相輝映,不禁讓人感嘆真是“襄陽好風日”。
湖北攬山水之美,得人文之勝。全省現有不可移動文物36473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8處,世界文化遺產3項。作為文化和文物大省,湖北出臺實施《關于加強全省文物保護利用改革的工作措施》等政策舉措,開展“5G+湖北館藏文物科技保護”,全力推進“文物+科技”融合創新,以硬核科技守護文化遺產生命力。
一首激昂的詩:更好傳承這片土地上的精神財富
荊楚大地上,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守本開新時,紅色文化也早已融入血脈,滋養著一代又一代人。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銅鑼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革命年代,在湖北紅安(原黃安),可以說是家家有紅軍、戶戶有烈士、山山埋忠骨、嶺嶺皆豐碑。
在湖北省非遺代表性項目紅安大布黃岡市代表性傳承人陶文成的作坊里,他一邊踩著織布機的踏板,讓梭子在棉線間穿梭,交織出斑斕的花布,一邊講述著那段可歌可泣的歷史:“這臺織布機曾給紅軍織過布,傳承好紅安大布非遺技藝,也是講好紅安紅色故事的別樣方式。”
對于陶文成而言,傳承的核心遠不止技藝本身。他將大量心血傾注于人才培養。創辦傳習所、開辦多期傳統紡織技藝培訓班,與職教中心共建實習基地,培訓留守婦女、中小學生和大學生數千人。他常對學員說:“紅安大布是軍民魚水情的體現,傳承它,就是在傳承這片土地上的紅色基因和精神財富。”
“紅安實施‘薪火傳承’工程,將紅色資源融入現實生活。”紅安縣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石全軍告訴調研組,紅安通過“教育+文旅+科技”的多元融合,更好傳承紅色資源:一是開展“大別山精神進課堂”系列活動,開發本土紅色教材;二是擦亮“小小紅色講解員”德育品牌,讓青少年成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三是創建“紅色文化創意工坊”,推動革命故事藝術化呈現。
不止是紅安,湖北將紅色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經濟資源,以沉浸式體驗增強情感共鳴,書寫著更激昂的詩篇。
“你們看,秦簡里的《田律》規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與如今長江十年禁漁政策有異曲同工之妙。”孝感市云夢縣博物館互動展區前,一群中學生正聚精會神聽著講解員的解說。
“1975年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包含《秦律十八種》《法律答問》等重要法律文書。我們引入數字人‘喜’給學生科普簡牘故事,還增加了增強現實(AR)、文物互動屏等科技元素,讓孩子們能直觀感受簡牘文化的魅力。”云夢縣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長周軍霞介紹,現在,云夢縣博物館積極開展睡虎地秦簡法文化研學活動、開設秦簡課堂,引導孩子們了解中國法律制度的演進歷程。
“簡牘作為當時的原始記錄和直接遺存,不僅比傳世文獻更精確、可靠,而且擁有大量后世失傳的信息,成為了解、研究這一段歷史必須倚重的珍貴資料。”云夢縣博物館內,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簡帛研究中心主任陳偉告訴調研組,“書于竹木,垂鑒萬世。簡牘中,既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也包羅有洋洋大觀的思想道德資源。”
同時,云夢縣還借助高校資源加強睡虎地秦簡法文化研究闡釋,并舉辦學術年會、研學活動。目前,云夢縣已推動秦簡法文化進校園、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企業、進單位,引導廣大群眾樹立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
近年來,湖北開展長江中游文明進程研究工程,實施荊楚大遺址保護傳承工程,積極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長江博物館、長征國家文化公園(湖北段),成立長江文化研究院,與武漢大學等高校共建長江文明考古研究院,實施荊楚文脈賡續工程,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文化如同滔滔江水,生生不息,滋養無盡。
一幅寫意的畫:繪就文化創新發展的新圖景
今年4月,亞太旅游協會主席彼得?西蒙在武漢以一個外籍游客的身份,向全世界的朋友發出邀請:歡迎來湖北!
相關數據顯示,2024年,湖北省接待游客8.73億人次,旅游總收入9011.6億元。湖北省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273億元,同比增長9.9%。當前,湖北正積極尋求文化資源向當代生活價值、社會效益、經濟動能轉化,繪就文化創新發展的美麗畫卷。
6月22日,位于長江與清江交匯處的宜都市三峽千古情景區內摩肩接踵。安徽游客劉喬棟看完大型歌舞劇《三峽千古情》走出劇場時,臉上興奮依舊未褪:“太震撼了!從大禹開江到高峽出平湖,短短60分鐘像穿越了幾千年。”
三峽千古情景區是宜都依托長江文化,聯合杭州宋城演藝集團、湖北交投集團創新打造的沉浸式文旅項目,集市井體驗、沉浸演藝、風土民俗于一體,已成為宜都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
在景區,留住游客的不只是舞臺上“文化味”十足的演出,更有特色主題街區“一步一景”的驚喜——靈動的宜都“合江樓”躍然而出;木版年畫鋪前,孩童拓印的三國英雄栩栩如生;“諸葛亮”羽扇輕搖,與游客親切互動……一個個鮮活的互動節目,讓游客踏上了深度感受文化魅力的旅程。
文化氣息濃郁的景區與火爆的演出,也點燃了游客深度探索宜都的熱情。今年初,在景區周邊正式運營的“宜都禮物”品牌店,巧妙融合宜都豐厚的物產與靈動的創意,匯集了各類特色產品。來自河南的游客王雷精心挑選了一盒蟲草準備孝敬家里老人,又順手提上兩箱柑橘罐頭送給朋友嘗鮮。“宜都的好東西都要嘗嘗。”他笑著說。
來到藥圣李時珍故里——湖北蘄春縣,這里正實踐著中醫藥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點草成金”之道。
在2025李時珍中醫藥文化節上,一臺由湖北省機器人控制與驅動技術創新中心研發的設備,精準模擬著艾灸師的指腹觸感,讓蘄艾在機械齒輪間萌蘗“新枝”。
“這艾煙里有老祖宗的智慧,更有新科技的溫度。”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針灸(蘄春艾灸療法)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韓善明,輕撫智能艾灸機器人的機械臂,看它精準復刻著傳統灸法的震顫頻率,很是欣慰。
如今,蘄春艾草種植面積達20萬畝,4000余家市場主體構建起“種植——加工——服務”全產業鏈,帶動30萬人就業,綜合產值達163.06億元。蘄春以蘄艾和蘄春艾灸師為核心的文化資源與產業價值獲得了廣泛認可。同時,當地正著力推動艾灸師人才隊伍培養壯大、艾灸療法普及應用以及艾灸服務網絡拓展,致力于將這一承載著李時珍中醫藥智慧的傳統技藝,更深地融入現代健康生活。
從李時珍中醫藥文化節到世界武當太極大會,從長江文化藝術季到湖北文化旅游發展大會,從湖北文旅歐洲路演到“知音湖北·2024全球旅行商大會”……“湖北擁有世界級的文化資源稟賦,文化產業發展成就引人注目。”在2025湖北文化旅游發展大會上,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介紹,統計顯示,2024年湖北接待入境游客278.7萬人次,連續6年穩居“滿意區間”。
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廳長克克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搶抓機遇,全力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讓湖北成為人人向往的‘詩與遠方’,讓荊楚文化閃耀世界舞臺。”
經驗與啟示
湖北持續加強文化資源保護推動文化創新發展,以科技為翼,以人文為魂,以生活為壤,以協同為基,讓古老的文化基因煥發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以科技為翼,破解保護難題,呵護文化新生。科技是守護文化遺產、拓展文化生命力的關鍵支撐。從文物本體的保護修復,到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等前沿技術的應用,這些都離不開科技的加持。在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可探索將科技創新深度融入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全鏈條,用前沿技術攻克保護難關,提升展陳效能,在文化資源保護利用領域寫下越來越多的科學研究和科學普及兩翼齊飛、雙向奔赴的佳話。
以人文為魂,深挖精神內核,守護文脈綿延。文化的生命力,根植于其蘊含的精神價值與思想智慧,文化保護傳承的核心是守護文化的精神內核與獨特價值。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故事性元素,將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融入各項文化商品中,用人民群眾更喜愛的表達形式,“潤物細無聲”地展現文化特色。
以生活為壤,融入日常場景,實現活態傳承。文化唯有融入當下生活,才能真正活起來、火起來、傳下去。要建立優質文化資源直達基層機制,完善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機制,讓文化的保護傳承從“博物館”走到“家門口”。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于創新載體、拓展空間、對接需求,讓文化遺產有機融入現代生活場景、教育體系、文旅消費和產業鏈條。
以協同為基,匯聚多元力量,構建共治格局。推進文化繁榮興盛發展是新時代賦予我們的文化使命,需要各方力量同向發力。要強化政府戰略引領和政策供給的頂層設計,充分激發市場主體創新活力,調動社會組織和廣大民眾的主人翁精神,形成上下聯動、左右協同、多方共創的文化發展共同體,為文化資源保護、文化創新發展注入不竭動力。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調研組成員:中共湖北省委黨校文史教研部教授陳俊秀,本報記者王建宏、張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