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播語
近年來,全市村(社區)黨組織和廣大基層干部認真落實上級工作部署和市委工作安排,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涌現出一批政治過硬、業績突出、群眾公認的“好支部”和“好支書”。為推動全市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學有榜樣、趕有目標,強化正向激勵,進一步提振干事創業精氣神,市委組織部和市融媒體中心聯合推出【好支部好支書】專欄,介紹一批“好支部”“好支書”的先進事跡。今天請看第一期《“陌鄰”變“睦鄰”的錦江答卷》。

宜都融媒訊(記者 楊玉玲 江傳堃)7個小區、1.7萬余名居民,錦江社區黨委堅持不懈,用心用情,讓“各過各的生人小區”蛻變成“互幫互助的樂和家園”。
“我們通過議事協商、矛盾調解、志愿共享、文化浸潤,一步步把陌鄰變睦鄰。”宜都市陸城街道錦江社區黨委書記鎮祝軍道出了社區治理的核心密碼。


八年前(2017年)的錦江社區里,近在咫尺的鄰居卻像相隔天涯,參加社區公共事務的更是寥寥無幾,社區黨委就把議事會搬到樓道口、廣場邊。2018年第一場“圍樓夜話”,只有三五個居民到場。如今118場議事會開下來,從垃圾分類到電梯加裝,落地30多個項目。在這里,議事沒有年齡界限,孩子們的一米視角也能走進社區治理的藍圖。


家長里短的矛盾,需要熟人調解的溫度。社區黨委聚攏居民骨干,建起“譚得攏”“管得寬”等民情工作室,他們人熟地熟情況熟,小問題上門調、大麻煩聯席議。
“群眾有需求,我們就‘接單’。”宜都市陸城街道錦江社區管得寬民情工作室管紅新介紹,僅4個工作室,就已幫助居民解決訴求200余條,服務群眾4000多人次。


社區還構建“專長共享機制”,3000名志愿者認領“六鄰十三崗”:警察下班當“管家”,醫生周末做“鄰居”,有事找組織成了新習慣。
宜都市陸城街道錦江社區居民王艷笑著說:“現在鄰里之間搭把手,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在一起參加活動,比親戚還熱乎呢!”

從門對門不相識到鄰里守望一家親,八年里,126場“樂和”活動接連上演,大家亮廚藝、秀才藝……從陌路變家人。
宜都市陸城街道錦江社區黨委書記鎮祝軍表示:“居民的主動參與,就是我們工作的底氣。我們要繼續把‘服務針線活’做細,讓熟人社區的煙火氣更濃,為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圖景添彩。”
(責編:李忠益 劉娟 審核:黨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