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空中 “蛛網”
化作天際線的清朗輪廓
當懸頂的瓷磚
卸下居民心頭的重擔
……
這些發生在宜都的變化
都是文明創建留下的生動注腳
它們串聯在一起
構成了最暖心的生活圖景
自2023年宜都市啟動“飛線”專項整治三年攻堅行動以來,已累計整治“飛線”4000余公里,拔除廢棄線桿800多根,城鄉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受到人民群眾一致好評。

▲綠洲新城后門
在整治過程中,宜都市探索出多項創新做法:一是結合“三庫流轉”機制,為鄉鎮整治爭取鄉村振興資金;二是實行“1+5”資金籌措方式,即市級財政獎補60%,其余40%通過項目統籌、鎮村自籌、村民籌勞、鄉賢贊助、企業讓利解決;三是組建由居民、屬地部門、運營商參與的巡查隊伍,累計制止新設“飛線”18處。

▲五宜大道
截至目前,宜都市已完成城區9條主干道、所有70個老舊小區、6條鄉鎮主要干道、農村32個行政村的“飛線”整治工作,惠及群眾超過5萬戶。宜都市計劃到2025年底全面完成三年攻堅目標,今年下半年,還將投入1500萬元,對剩余的城河大道、體育路等城市干道,高壩洲鎮、王家畈鎮、潘家灣土家族鄉及九道河流域各村進行集中整治。
“天不亮就來干活,規避了居民們路過的高峰時段,還盡量不吵到我們睡覺,太貼心了!”八字橋社區居民的這句感嘆,道出了基層治理最動人的細節。
當專業施工隊趁著晨光展開“拆彈行動”,敲下的不僅是懸在頭頂的空鼓瓷磚,更是群眾心里的一塊疙瘩。

這場“清晨微改造”的起點,是社區與熊渡電業公司在嘮家常時捕捉到的安全擔憂。從群眾呼聲到實地解決,沒有冗長的流程,只有“民有所呼、我有所應”的果斷與溫情。
磚瓦歸位的緊固感,與民心安定的踏實感在此刻共振。這種把“頭頂大事”當成“心頭急事”的態度,正是文明創建最鮮活的詮釋——它不在宏大的口號里,而在每一次對群眾細微需求的及時回應中。
東風社區網格員鄒鳳榮巡查時,目睹了令人心疼的一幕:腿腳不便的老人,正抓著墻壁上的自來水管,顫巍巍地挪上臺階。她立刻想到:“這太危險了!要是裝個扶手就好了!”這個想法在居民中引起了強烈共鳴。

群眾的呼聲就是行動令,社區與包聯單位市住房保障中心快速聯動,僅隔數日,三個單元樓梯間就裝上了嶄新、結實的便民扶手!
“上臺階方便多啦!這下安心了?!本用駝敔斆鍪郑θ轁M面。這根看似普通的扶手,既促進了房屋管理本職工作,又托起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會關懷。
在小區包聯共建機制下,這樣的“民生小事”已辦成40件。文明創建的溫度,正通過這些觸手可及的改變,悄悄滲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里。
八字橋社區世紀花園小區旁的口袋公園,最近成了居民口中的“幸福新地標”。全新健身器材的“安家”,讓“下樓即健身”的愿望從期盼變成現實。

從社區走訪了解需求,到與市文旅局聯動落實,再到器材安全調試落地,整個過程快得讓居民驚喜。文旅局精準匹配的多功能器材,社區高效協調的安裝服務,詮釋了“部門聯動、精準惠民”的治理效能。如今在這里,居民們健身的身影與孩童的嬉鬧聲交織成畫,“微改造”帶來的不僅是空間品質的提升,更是幸福體驗的擴容。
口袋公園的升級,正是“創建為民、創建惠民”的生動寫照。它追求的不是驚天動地的變革,而是讓每個普通人在日常里觸摸到幸福的質感。當“百件實事”持續落地,宜都正把文明創建的成果,悄悄裝進每個居民的“口袋”里,變成觸手可及的獲得感。

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
正以實實在在的行動
持續回應民生需求
一件件暖心實事的點滴累積中
宜都的文明底色愈發澄澈鮮亮
暈染出這座城市最動人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