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都融媒訊(記者 鄭振亞 江傳堃)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在市政協九屆四次會議上,政法活動組連提三份提案《關于加大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保障人民群眾健康的建議》《關于加強食品安全管理的建議》《關于加強“流動攤點”監管的建議》,直面老百姓“舌尖上的煩惱”。市市場監管局扛起主責,聯合市農業農村局、市城管局、市教育局等部門,從源頭治理到過程管控,從監督增效到社會共治,全力筑牢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安全防線。

政協委員在調研后發現,當前我市食品安全仍面臨幾大現實挑戰:監管力度不夠、追溯體系薄弱、監測手段不足、公眾意識不強等,制約著食品安全治理現代化進程。
政協委員王煉說:“我市近年來在食品安全監管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食品產業日益復雜化,食品安全問題依然時有發生,特別是餐飲行業與小作坊等領域,風險隱患依然存在。”

民有所呼,政有所應。市市場監管局緊扣“抓責任、促自律”主線,抓細抓實食品生產經營全鏈條監管,全力打造“抽檢+處置”閉環管理機制,常態化開展“你點我檢、服務惠民生”活動,將抽檢權交到市民手中。
“我們邀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市民一起抽樣,讓大家‘點單’,我們檢測。目前已舉辦8場現場活動、開展4期問卷調查。還通過‘互聯網+監管’,發布餐飲‘紅黑榜’,瀏覽量突破1.8萬人次,推動監管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預警。”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綜合協調股副股長劉琴介紹道。

從農田到餐桌,源頭治理是關鍵一環。我市大力推進化肥農藥“雙減量”,在柑橘種植基地,農業農村局技術人員通過測土配方指導農戶減施氮肥,推廣生草栽培技術,實現生態與經濟效益雙贏。

紅花套鎮南橋村三組村民程仁炎深有體會:“以前總覺得化肥多施點產量高,沒想到按配方施肥,不僅減少化肥用量的30%,柑橘甜度還提升了幾個百分點。果子又甜又好賣,還省了不少錢。”

目前,全市已示范推廣桔園生草栽培700畝,建成5個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設立16處病蟲監測點,統防統治覆蓋率超50%,農藥使用監測點達60個,確保化學農藥使用量每年遞減1%–2%。隨著校園餐、外賣等成為日常消費的重要場景,市市場監管局將監管重心同步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食品綜合協調股副股長熊夢雅說:“我們圍繞中小學‘校園餐’、外賣平臺、農村食品等重點領域開展食品安全專項整治行動,累計檢查食品生產經營主體1萬余家次,發現并整改食品安全問題3000余個,立案查處食品類違法案件93件,不斷強化食材來源不明、非法添加等違法行為查處。”

學生家長鄧勇對此特別滿意:“我參與過禾美集采中心的食材抽檢工作,集采中心對入庫(食材的驗收非常嚴格,配送流程也非常規范。學校還邀請我們家長代表參加早上的食材驗收,新鮮度一目了然,還可以掃碼查看食品的來源。孩子們吃得開心,我們家長也安心。”

曾經“打游擊”的流動攤點,如今也迎來“陽光經營”。在雅斯購物廣場附近的臨時經營區,攤主們統一掛起信息公示牌,規范經營更能獲得顧客信賴。
雅斯國際廣場外街食品攤販黃愛云笑著說:“以前擺攤東躲西藏,現在有了固定地方,還接受了食品安全培訓,生意更穩定了,顧客看到‘公示牌’也更放心。”

市市場監管局綜合執法大隊副大隊長、陸城市場監管所所長易松介紹了具體措施:“我們和城管部門一起推出‘三步走’規范措施:第一步讓攤主辦攤點登記卡,公示備案信息;第二步搞網格化巡查,重點查未備案、健康證過期、食材來源不明的問題;第三步集中培訓,教大家食品安全規范、怎么明碼標價、怎么誠信經營,讓流動攤點既便民又安全。”

2025年,我市食品安全監管工作交出亮眼“成績單”。食品類違法案件同比下降34%,消費者投訴舉報同比下降40%。食品、食用農產品等各類監督抽檢、快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全市中小學食堂實現集中管理改革,家長及學生滿意率達到98.8%。
政協委員王煉對此十分認可:“從生產到消費,每個環節的監管都越來越細了,校園食堂從分散運營到集中管理,流動攤點從‘無序占道經營’到‘持證經營’,超市貨品也從隨意擺放到變成溯源可查,這就是(對)我們提案最實在的回應,也是給老百姓最好的交代。”

市市場監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林春艷表示:“委員們的建議是我們工作的‘指南針’和‘助推器’。下一步,我們將扛牢監管責任,以科技為支撐,持續向網絡食品、校園食品、農村食品等監管薄弱環節發力,全力推進‘互聯網+明廚亮灶’建設,努力讓‘看得見’貫穿食品經營全流程,讓‘吃得放心’成為每個市民的日常,絕不辜負委員的囑托和群眾的期盼。”
(責編:李虹 劉娟 審核:黨艷秋)